王春江|王春江文画创作座谈会侧记|半世纪的滨州回眸 大平原的苦乐丹青( 二 )


毅然放下18年的油画创作 , 甘做文人画的冷板凳
“壮士断腕” , 是老友们对王春江艺术追求的一致看法 。 怎么回事?
王春江有着不错的西学功底和造型色彩能力 。 青年时代 , 他从电影公司画幻灯片到山艺的油画专业 , 与张志民、张丽华等为同学 , 18年的油画创作 , 打下了在造型、色彩、构图等基础 , 也让他对西方哲学、美学 , 有了系统了解 。
美术界诸多同仁都认为 , 王春江沿着西画走下去会有大成 , 但他却毅然放弃了这条平顺的“金光大道” , 甘做冷板凳几十年 。
王安石讲:“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 ”王春江选择不跟风 , 摒弃浮华、尊重内心 , 并沉潜多年 。
舍得舍得 , 舍才有得 。 多年后 , 当他文画出炉 , 惊艳了画界 。
老友们说 , 其实不必惊讶——王春江有深厚的家学功底 , 从小跟着老父亲学书法 , 王春江记得老人常念叨自撰的一首诗 , 可以窥见其才学:“隔帘望见儿抱孙 , 我儿抱着他儿亲 。 他儿长到我儿大 , 定把我儿啕断筋 。 ”
王春江7岁就写大仿 , 每年春联都是在父亲的严厉训教下写成的 , 一直到了美术院校毕业后 , 才不被监督训教而独立完成 。
前些年 , 热播剧《大染坊》所讲的故事 , 就是王春江父亲年轻时在济南学生意时的背景 。 他父亲的舅父是当时山东商会的傅子贞 , 作为商人却喜欢与文人吟唱把玩 , 与时称‘华北第一支笔’的金棻是好友 。 后来 , 王春江的父亲就拜金棻为师 。
再者 , 王春江与当年的乍启典有类似之处 , 喜欢在画上“诌几句”——画上题字 , 其中很多包含鲜活的烟火气 , 可爱至极 。 老友们笑说,乍老题字有“丝瓜味、南瓜味”——意思是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 而王春江的打油诗则是书香味 , 有很深的文学性 。
可爱的“小老头” , 寥寥几笔的元素 , 却饱含深刻的文学性
王春江的画为何叫“文画”?
文人画 , 从王维、苏轼到赵孟頫 , 自是笔墨千年;新文人画起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 影响很大 。 陈师曾先生认为:“何谓文人画 , 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 , 含有文人之趣味 , 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之功夫 , 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 , 此之所谓文人画” 。
王春江2000年结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第二期中国画名家研修班 , 是中国艺术研究院首批访问学者 。
在传统社会 , 主流文人往往接触三教九流 , 通晓琴棋书画 , 甚至粗通中医、哲学 。 王春江憧憬这种古风 , 生活力求简洁、闲适 , 艺术上咬定“中国本色” 。
2014年 , 王春江被美国哈德逊美术家协会邀请艺术驻访纽约 , 并举办“中国方法汉语图式——王春江文画作品展” 。
“之前我也在琢磨 , 美国人为何邀我驻访做个展?那是世界大都市 , 什么作品见不着呢?现在想来 , 他们喜欢的还是真正纯粹的中国绘画 , 那种完全不受西方文化、哲学、技法影响的东方艺术精神 。 ”他介绍 , 美国观众看画很认真 , 甚至有人专程开车两三个小时来看画展 。 他们详细追问画面每一处点染、描绘、布白、钤印的用意 , 和每一幅画面题跋的内涵 。 当他提到中国画诗、书、画、印必须和谐为一时 , 观者大为惊讶 , 恍然大悟 。
老友们认为 , 爱、静、真三字是王春江艺术成就的原因 。 他的画 , 去除了人性的浮躁、棱角 , 逐渐柔和起来 , 达到与万物和解的境界 , 贯穿着他对儒释道日益深入的理解 。 画作切口小却道理深 , 富有深刻的文学性甚至哲学性 , 直达三观 , 启迪思想 , 蕴藏着对当下日常生活的深刻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