椿树胡同@跨越百年,在老照片里寻找一座北京花园

 园子正中垒起一座高约20英尺的小山,山顶有座亭子,山后是一个略高的平台,纵跨整座花园。平台一侧是一座更为巍峨的楼阁,它立刻给人以宴会厅的感觉,前位中国园主无疑也将它作此用途。
这段文字,出自1905年在英国伦敦出版的《我的北京花园》一书。作者立德夫人是英国人,1887年随夫来华,在中国生活了整整二十年,先后出版了9本英文著作。《我的北京花园》是她在华期间撰写的最后一部著作,也是以北京为主要题材撰写的唯一一部回忆录。
椿树胡同@跨越百年,在老照片里寻找一座北京花园
文章插图
《我的北京花园》封面
椿树胡同@跨越百年,在老照片里寻找一座北京花园
文章插图
立德夫妇(1894年11月)
在《我的北京花园》一书中,她讲述了两宫回銮、荣禄葬礼等亲身经历,其中一个章节,专门描绘了自己租住的精巧花园。
可是,这座花园究竟位于何处?立德夫人没有准确标明花园的位置,但根据对其周围环境的描述,可推测出是在灯市口一带。
将书中插图与一位外国收藏者上传到网上的未知相册比对,可以认定为拍摄于同一地点,而未知相册中的照片,又与瑞典学者喜龙仁《中国园林》中的两张照片景物完全一致。
 在《中国园林》一书中,这两张照片作为正文的配图出现,意在说明当时在华的外国人对于传统中国宅邸庭院的使用和改造。在图片标注中,喜龙仁又提及这里是科克尔先生在北京的宅园。
椿树胡同@跨越百年,在老照片里寻找一座北京花园
文章插图
《我的北京花园》插图。方阁和假山之间,有一段“云墙”样式的虎皮墙,这段墙同样也是中部庭院和东部建筑区的分隔。“云墙”多用于江南园林中,在北京的私家园林中并不多见,半亩园中曾有一段,不过未加修饰,这里将虎皮墙做成云墙形态,很有趣味。
椿树胡同@跨越百年,在老照片里寻找一座北京花园
文章插图
假山六角亭对比,左为《我的北京花园》中插图,右为科克尔相册。
椿树胡同@跨越百年,在老照片里寻找一座北京花园
文章插图
喜龙仁《中国园林》中的插图,拍摄了这座宅园中的北侧圆亭。
《中国园林》北京部分的照片多拍摄于1922年,而在1922年出版的《北京名人录》中,恰好可以找到一位名为科克尔的英国公使馆名誉参赞、北京英国人商会委员。这位科克尔的住址,是椿树胡同32号。
北京有多条用椿树命名的胡同,大多位于宣武门一带,是梨园子弟聚居的区域。只有一条位于外国人青睐的东城灯市口一带,便是如今改名“柏树胡同”的一条。
1920年代初,科克尔来到北京,任英国公使馆的商务参赞,租住于椿树胡同32号,便应在此时。科克尔夫妇在北京的外国人社交圈有一定的知名度,其夫人亦是在京英国妇女联盟的组织者之一。据当时报刊所言,他们的住所是展示中国艺术品的佳处。
民国时期的门牌排列在今日已有变化,要想确认椿树胡同32号的具体位置,还得回到当年的坐标系中寻找参照物。椿树胡同西段路北,有一座成寿寺,根据《北平庙宇调查》中的记录,门牌号为19号。以此为坐标,32号的位置,应该在椿树胡同路南。
椿树胡同@跨越百年,在老照片里寻找一座北京花园
文章插图
椿树胡同@跨越百年,在老照片里寻找一座北京花园
文章插图
古今地图
幸运的是,笔者在1930年代中后期的行名录里查到,巴西公使馆的地址为椿树胡同32号。参考当年地图中对于巴西公使馆的标注位置,整座宅院的位置就可以确定了:在今天的甘柏东巷以东,宅院的正门,应该开在甘雨胡同。在1957年的航拍地图上,整座宅院的格局,尤其是花园部分,依旧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