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西比克|石库门中开启“城市奇遇”,以公共艺术为街区注入活力( 三 )


本文图片

林天苗《我的花园》 , 位于弄堂天井中
安东·西比克|石库门中开启“城市奇遇”,以公共艺术为街区注入活力
本文图片

高伟刚《是谁 , 在哪儿 , 为什么》
不止于“打卡” , 更希望发生共鸣
在弄堂中 , 大部分作品是欢迎拍照的 , 比如在地铁四川北路站出口处一只趴在玻璃上的熊猫就吸引了不少人凑上去合影;在整个街区中 , 有多处可以看到憨态可掬的熊猫雕塑 , 有的攀爬在建筑外墙、有的在花坛上端坐 , 虽然看似轻松愉悦 , 实则是艺术家袁侃借熊猫拟人化地表达都市人的生活 。 瑞士艺术家组合AATB的《握手》 , 是一件可以通过手机互动的作品 , 原本冰冷的机器被套上了红绿手套 , 化为一种人际交往的符号 , 公众可以通过手机控制它们 , 机器、科技描绘着一种看似亲密却无限疏远的日常生活 。
安东·西比克|石库门中开启“城市奇遇”,以公共艺术为街区注入活力
本文图片

地铁出口处袁侃的作品《偷窥》
这些作品的背后都有艺术家深层的思考 , 至于是精神享受、感官体验 , 还是仅仅“打卡” , 就依据观者对艺术作品产生不同层面的理解了 。
安东·西比克|石库门中开启“城市奇遇”,以公共艺术为街区注入活力
本文图片

杨剑平的作品《长尾骨的男人》
从策展人的角度 , 她并不希望展览只限于“打卡” , 所以在“烟花迷宫”板块 , 特别辟出一间房、以美术馆的展陈方式带来米歇尔·马多(Michel Madore)、杨剑平、马良、秦思源、乔瓦尼·欧祖拉(Giovanni Ozzola)五位艺术家、带有老建筑语境的作品 。 其中杨剑平的作品《长尾骨的男人》 , 这是一件非常小的雕塑 , 却是一个“西西弗”式的故事;欧祖拉、马良、秦思源的作品直接涉及到老房子 , 却又让人看到了房间以外的世界 , 引人联想 。
安东·西比克|石库门中开启“城市奇遇”,以公共艺术为街区注入活力
本文图片

乔瓦尼·欧祖拉《三位一体》
安东·西比克|石库门中开启“城市奇遇”,以公共艺术为街区注入活力
本文图片

马良《上海最后一个骑士》
“这些相伴与街区的公共艺术作品 , 让人看到艺术可以来到更多的地方 , 艺术也可以是很多不同的工作 。 提示着公众关注生活的周遭和所处的环境 。 艺术最终不属于创作者或所有者 , 而是属于公众 , 艺术作品的意义来自每个人的理解 , 来自如何看待并与世界分享 。 ”阮竣说 。
安东·西比克|石库门中开启“城市奇遇”,以公共艺术为街区注入活力
本文图片

展览中 , 郝经芳&王令杰的作品《Cubic Light》
而在历史街区中搭建艺术作品 , 艺术作品与建筑保护之间如何平衡?这也曾一度困扰策展团队 , 为此展览邀请了华建集团历史建筑保护设计院常务副院长卓刚峰作为顾问 , 并指导在文保建筑中呈现艺术作品 。 但当两者无法弥合时 , 策展秉承保护为先 , 最终有几件作品不得不割爱让位于老建筑 。
“在里弄建筑空间植入当代艺术 , 好似不速之客的造访 , 在规整的建筑中或有冲突 。 但其实石库门上门头山花、窗上拱券等装饰早就有艺术的影子 。 所以建筑与当代艺术 , 是艺术与非艺术的对话 , 也是艺术与艺术的交流 。 ”卓刚峰说 。
安东·西比克|石库门中开启“城市奇遇”,以公共艺术为街区注入活力
本文图片

墙上的熊猫
电台、集市等构筑“无边界”矩阵 , 以艺术修复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