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华罗庚:告诉你数学世界的秘密

■推荐人:陈志芳(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小学数学教研员)
■推荐书目:《华罗庚》徐鲁 著 党建读物出版社
今天我向大家介绍的这本书 , 就是《华罗庚》 。 华罗庚可牛了!世人都称他是一个让中国骄傲的人 。 因为他 , 咱们国家才没有在国际理论科学界被遗忘;因为他 , 在曾经是一片荒芜的中国理论科学界 , 才存在着一些弥足珍贵的希望 。
1910年11月12日 , 华罗庚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一个贫穷的家庭 , 父母十分溺爱他 。 小时候的他特别贪玩 , 学习成绩不好 。 即使勉强迈进了初中校门 , 他依然玩心不改 , 学习不用心 , 致使成绩最多60多分 , 常常还不及格 。 另外 , 他说话口齿不清、寡言少语、性情孤僻 , 小伙伴们都称他为“呆子” 。
他会傻乎乎地跟着所谓的“菩萨”走了七八里路 , 仅仅是为了辨别“菩萨”的真假;他的作业潦草 , 乱涂乱改布满了墨团 。 “呆子”真的呆吗?其实 , 小时候的华罗庚 , 不同寻常、爱琢磨的潜质已初见端倪 。 后来人们才发现 , 许多涂改的地方 , 反映了他在解题时渐入佳境的多种思路 。
一天 , 一个喜欢研究中国古代数学的邻居 , 走进了他家的小店 , 掏出一盒火柴往柜台上一撒 , 说:“远近都传你神机妙算 , 我来考考你!”
那人一面摆火柴 , 一面说:“这堆火柴 , 三根三根地数 , 剩两根;五根五根地数 , 剩三根;七根七根地数 , 剩两根 。 总数是多少呢?”
华罗庚瞧着那人得意的神情 , 干脆利落地回答说:“23根!”
“啊——”那人惊呆了 , “怎么算的?这么快?”
“一个数 , 三个三个数余2 , 七个七个数也余2 , 余数都是2 。 结果可能是:3×7+2=23 , 而23÷5恰好余3 。 因此所求的数就是23了 。 ”
“噢 , 你看过《孙子算经》吗?”
“没有 , 我是用自己的‘直接法’算的 。 ”
“这可是《孙子算经》上著名的中国剩余定理 , 你能一下子说出答案 , 佩服!佩服!”
发现华罗庚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 不是这位邻居 , 而是他上初二的数学老师王维克 。 “他的字确实不好 , 将来成为书法家的可能性很小 , 但是 , 他在数学方面天赋很好!”在别的老师都不看好他时 , 王维克老师这样说 。 王维克独具慧眼发现了华罗庚的数学天赋 , 借数学书籍给他读 , 并尽心尽力栽培他 。 华罗庚更是全身心地钻到数学的世界里 , 如饥似渴 , 如同着了魔!
为了学习心爱的数学 , 他养成了早起、晚睡、抓零碎时间的习惯 。 为了解决无书可读 , 他养成了动手、动脑 , 独立思考的习惯 。 这些习惯 , 一直伴随他终身 。
“任何一个人 , 都必须养成自学的习惯 。 即使是在校的学生 , 也要养成自学的习惯 , 因为迟早总要离开学校的!……行路 , 还是要靠行路人自己 。 ”这是华罗庚著名的语录 。
1946年 , 已是杰出数学家的华罗庚应邀去美国讲学 , 1948年被伊利诺依大学高薪聘为终身教授 , 他的家属也随同到美国定居 , 有洋房和汽车 , 生活优渥 。 当时 , 很多人认为他不会回国了 。
1949年新中国成立 , 国家百废待兴 。 1949年末的一天 , 他兴高采烈地从外边回到家里 , 一迈进房门 , 就大声喊道:“筱元(他的妻子) , 快把酒拿出来 , 今天吃饭要喝酒!”
“发生了什么事?把你高兴成了这个样子!”吴筱元莫名其妙地问道 。
“祖国解放了!我要回国去!”华罗庚高兴地说 。
1950年 , 他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 , 毅然回国 , 而且给留美中国学生写了一封公开信:“梁园虽好 , 非久居之地 。 归去来兮 , 为国家民族 , 我们应当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