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家家会点染 户户善丹青 大运河孕育的杨柳青木板年画

“丹青百幅千般景 , 都在新年壁上逢 。 ”千年流淌的大运河 , 宛如一条生命之河 , 滋润了天津西青区杨柳青古镇 , 也孕育了享誉海内外的“杨柳青木板年画” 。
京杭大运河|家家会点染 户户善丹青 大运河孕育的杨柳青木板年画
本文图片

杨柳青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霍庆顺是吃着运河水长大的 , 他认为 , 正是门前这条大运河 , 让杨柳青木板年画有了包罗万象的艺术风格 , 产生了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
古老的杨柳青木板年画历经了几百年的兴衰 , 在一代代传承人的执着与守护下 , 年画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
寻找年画的来访客
午后的阳光穿过木质的窗棂 , 落在窗前的木桌上 , 木桌上白色小瓷碗里是五颜六色的颜料 。 阳光正好 , “玉成号”画馆里寂静无声 , 71岁的霍庆顺蘸取颜料 , 在宣纸上描绘着色彩 。
【京杭大运河|家家会点染 户户善丹青 大运河孕育的杨柳青木板年画】京杭大运河|家家会点染 户户善丹青 大运河孕育的杨柳青木板年画
本文图片

霍庆顺是杨柳青木版年画的第六代传承人 , 他正在绘制的是一组琴棋书画仕女图 , 传统的杨柳青木板年画需要构思、勾描、刻版、印刷、绘画、装裱等几道主要工序 , 霍庆顺的这组年画已经制作了三个月 , 只完成了三分之一 。
杨柳青古镇修旧如旧 , 用仿古式的建筑复刻杨柳青曾经的样子 , 但在霍庆顺记忆中 , 杨柳青的过往始终如昨日般清晰 。
霍庆顺最初的记忆停留在运河边 , 他记得儿时的家就在运河岸边 , 他喜欢每天跑去运河边看往来运输的船只 , 运河岸边有人在洗菜、洗衣服、挑水 , 杨柳青的繁华历历在目;他喜欢在每日退潮后去运河边捡蛤蜊 , 岸边留下他的一串串小脚丫 , 捡到蛤蜊后 , 他提着一篓蛤蜊欢快地穿过三条大街回到家中 。
霍庆顺说自己是在运河边长大的孩子 , 运河是他儿时最快乐的玩耍地 , 直到4岁那年 , 他知道了家里的秘密 , 这个秘密与运河有关 。
1953 年的春天 , 家里来了一位文化部的干部 。 “杨柳青还有年画吗?她一下车就开始打听 , 很多人说没有了 , 但她不死心 , 从西街走到东街 , 有位老人告诉她 , 霍家可能还能画 , 于是她就奔我家来了 。 ”
当年 , 霍庆顺一家住在一个四合院里 , 院子里还住着几位年画老艺人 , 寻画的干部如获至宝 , 她在霍家住了两天 , 详细了解了杨柳青木板年画的历史与现状 。 “她叮嘱父亲 , 要把老艺人组织起来 , 恢复年画 , 我父亲很受鼓舞 。 "
不久 , 这位干部给霍庆顺的父亲霍玉堂寄来了500元钱和纸张 , 文化部希望老艺人们把现有的木版年画一样印十张 , 寄到北京 。 “我父亲很激动 , 政府这么支持民间艺术 , 他下决心要把年画事业做好 。 ”
杨柳青一些老艺人家中还有不少现成的年画木版 , 常年闲置 , 日晒雨淋 , 霍玉堂决定把这些木版借过来 , 也算是对年画的传承保护 。
当年只有4岁的霍庆顺缠着大人们哭闹 , 非要跟着一起去借木版 , “那时候没有交通工具 , 运木版只能靠扁担来挑 , 一块木版十几斤重 , 一边挑 3 块就有八九十斤重了 。 "霍庆顺牵着扁担绳一路跟着 , 对杨柳青木板年画的好奇在他的心里扎了根 。
从那时候起 , 霍玉堂带着两个女儿和三个年画老艺人在家中制作杨柳青木板年画 , 杨柳青木板年画传统技艺逐渐复苏 。
杨柳青木板年画从繁盛到落寞
霍庆顺一点点长大 , 渐渐了解了杨柳青木板年画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