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家家会点染 户户善丹青 大运河孕育的杨柳青木板年画( 二 )


杨柳青木板年画产生于元末明初 , 兴于明、盛于清 。 元末明初时期 , 天津杨柳青镇来了一位善于雕刻的民间艺人 , 这位心灵手巧的艺人过节时会刻一些门神或者灶王爷出卖 , 逐渐地被镇上的人模仿起来 。
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及漕运的兴起使得杨柳青成为南北商品交易的集散地 , 在明清两代 , 杨柳青名闻遐迩 , 漕运鼎盛 , 市井繁华 , 商贾云集 。 漕运就是商路 , 商路也是画路 , 借助运河之利 , 杨柳青木板年画销往全国各地 , 家喻户晓 。
在杨柳青木板年画鼎盛的清雍正乾隆年间 , 全镇有300家画店作坊 , 手工艺人达3000多人 , “家家会点染 , 户户善丹青”的诗句反映了杨柳青古镇年画制作的红火热烈情景 。
京杭大运河|家家会点染 户户善丹青 大运河孕育的杨柳青木板年画
本文图片

杨柳青木板年画最早开业的画铺为齐、戴两家 , 清末又出现了集两者之长的霍家 , 三大派形成鼎足之势 , 霍家杨柳青木板年画传承到霍玉堂已经第五代 , 1926年 , 霍玉堂创建了“玉成号”画庄 。
民国初年 , 上海的十里洋场兴起 , 外国石印技术引进来之后 , 杨柳青木板年画开始没落 。 抗日年间 , 民不聊生 , 杨柳青木板年画在战火中基本失传 。
“抗战期间 , 年画受到致命的打击 , 日军的炮车进入杨柳青 , 因为当年的杨柳青全是泥泞的土路 , 日军就用年画刻板垫车轮 。 ”霍庆顺听老人讲过战争时期年画基本消失的历史 , 也知道父亲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也没有放弃恢复杨柳青木板年画的心愿 。
抗战胜利 , 新中国成立 , 1953年 , 在政府的支持下 , 杨柳青木板年画在霍玉堂的老宅中逐渐恢复 , 1958 年 , 天津市杨柳青画社成立 。
父亲的遗愿
霍庆顺是家里的长子 , 在年画堆里长起来的他从小就喜欢年画 , 但父亲却一直反对他学做年画 , "父亲深知手艺人的苦 , 他不愿儿女受这份苦 。
京杭大运河|家家会点染 户户善丹青 大运河孕育的杨柳青木板年画
本文图片

父亲不支持 , 霍庆顺就整天跟着老艺人 , 耳濡目染地学了点皮毛 , 霍庆顺小学时的一件事让父亲改变了态度 。 "我们那时候上学都是半日制 , 上午上课 , 下午参加学习小组 , 早早就放学了 , 回家我就看着老艺人们画画 。 " 一次 , 霍庆顺发现老艺人刷画刷到一半就出门了 , 就想刷着试试 。
"刷了一张拿起来欣赏 , 觉得挺好 , 就停不下来了 , 把剩下的画全部刷完了 。 "霍庆顺本以为父亲知道后会生气 , 没想到 , 父亲却笑了 , "你这孩子是画画的材料 , 我来教你吧 。 "父亲的鼓励至今还在霍庆顺耳边 , "父亲一点点把杨柳青木板年画的绘画技艺都传授给我 , 我可以说是先偷艺后学艺 。 "
霍庆顺掌握了杨柳青木板年画的技艺 , 但年画是过年的时令用品 , 很难维持稳定的生活 ,1965 年 , 霍庆顺到一家家具厂工作 , 1969年 , 霍庆顺参军4年 , 复员后又回到家具厂工作 。
特殊期间 , 杨柳青木板年画遭遇毁灭性打击 , 许多珍贵的古版、传统年画的原作被任意毁坏、焚烧 , 丢失 。
1982 年 , 霍玉棠去世 , 临终前他留给儿女们一份遗愿 , 叮嘱儿女们要把杨柳青木板年画的传统技艺传承下去 。
重开“玉成号”
1983年的春节 , 霍庆顺一家开了个家庭会议 , 霍庆顺提议 , 恢复杨柳青木板年画的传统制作工艺 。 "我们要做这件事 , 一是因为父亲临终的嘱托 , 二是看到当时的年轻人都不知道年画而感到着急 , 那时候的杨柳青 , 走到街上随便找一个年轻人问年画的事 , 都直摇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