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中国诗词大会上,康震因解读“野旷天低树”遭质疑,他的真错了吗

北师大文学院教授康震曾说过:“古典诗词是中国人最经典的情感表达方式,最具中国特色。”在他看来,古诗词永远不会过时,它已经渗透到当今社会的方方面面,许多社交工具、平台都自然而然地添加诗词元素,让穿越了千年时空的古诗词仍能展现独特的古典美。
孟浩然&中国诗词大会上,康震因解读“野旷天低树”遭质疑,他的真错了吗
文章插图

不过经典需要致敬,更需要阐述者与推广者。在诗歌文化的传承与传播的过程中,需要诗词文化的专家学者为我们拨开层层迷雾,令我们发现丛林深处的精美奇观。而在致力于推广古典文化的专家中,康震教授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存在。
2005年,当《百家讲坛》的专家们都在畅谈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时候,康震教授另辟蹊径,讲起了李白、杜甫、苏东坡、李清照等古代诗词大家。随着《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康震凭借扎实的知识储备与流畅的表达能力赢得了许多观众的欣赏与喜爱,成为当之无愧的“诗词男神”。
节目之外,他还是一个业务能力强、温文尔雅、 德才兼备的大学教授,每次公选课都是高朋满座。然而,随着康震的“爆红”,质疑声与谩骂声也接踵而来,有网友认为其矫揉造作,毫无真才实学。在一期《中国诗词大会》的节目中,康震因解读“野旷天低树”引发争议,难道头顶光环的诗词男神真的被高估了吗?
孟浩然&中国诗词大会上,康震因解读“野旷天低树”遭质疑,他的真错了吗
文章插图

“野旷天低树”的争议
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的第八期节目中,康震在点评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时,先是将“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读了一遍,而在读“低”字时,语气偏重,读成了第四声。节目播出后,许多网友抨击康震连最基本的发音都不过关,在节目中当专家简直是德不配位。
此外,还有网友特地查阅字词释义,发现“低”除了“ dī ”这个发音外,没有其他声调,因此有人故意嘲讽与指责康震教授业务能力不过关,为博眼球竟自己随意杜撰新的读音。其实,如若认真观看节目,会发现康震教授并未将低读成“dì”,只是恰好在读的时候发音重了些,仔细听还是可以听出是平声。
毕竟人无完人,专家教授也会有嘴瓢失误的时候,网友们抓住一点小失误就将其无限放大,并质疑专家的学识与经验,未免过甚其辞了。除此之外,康震教授对“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解释也引发了更大的争议。
孟浩然&中国诗词大会上,康震因解读“野旷天低树”遭质疑,他的真错了吗
文章插图

他的观点如下:“因为视野特别开阔,感觉天比树还要低,而树反而到天上去了,月亮则离我们非常近。孟浩然写的是一种非常旷远的意境,这是一个久居山林的隐士所特有的感觉。”如此说法很快在节目的评论区引发热议,有人认为康震教授的解释与古诗的正常释义有所出入。
视觉的差别导致人眼中的“天”比“树”还要低,可树怎么可能会到天上去了呢?那么这一解释对错与否?
《宿建德江》
《宿建德江》写于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彼时的孟浩然已过不惑之年,因科举落榜而寄情山水之间。“建德江”是新安江流经“建德”的这一段江水的名称,如今的建德江位于我国的浙江省。“宿建德江”指的是诗人住在建德江畔,这是一首抒发羁旅之思的古诗。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中国诗词大会上,康震因解读“野旷天低树”遭质疑,他的真错了吗
文章插图

首句描述诗人在江上划着船,慢慢划至江中的一个烟雾缭绕的小岛边,并停靠在那。此句既交代了写作背景,又点明题意,还为接下来的抒情奠定了基础。紧接着,“日暮”来临,随着天色渐暗,江上雾气蒙蒙,诗人突然触景生情,游历玩乐的心情全部消散,只剩下满腹愁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