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评剧”名字咋来的?李大钊也曾参与命名

中国戏曲历史悠久 , 剧种繁多
在众多的戏曲剧种中
唐山评剧作为其中一脉
具有独特的表演形式和美学魅力
拥有广大的观众基础
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
唐山评剧的百年历史你知道吗?
在中国戏曲这一百花园中 , 评剧是仅次于京剧的第二大剧种 , 1910年左右形成于唐山 , 在华北、东北等地广泛流传 。 2006年5月20日 , 评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评剧的发展历经五个阶段:
一、对口莲花落阶段
早在19世纪末 , 河北唐山一带的贫苦农民在农闲时以唱莲花落谋生 , 到了1890年前后就逐渐出现了专业的莲花落艺人 。 莲花落即称“落子” , 是一种长期流行在民间的说唱艺术 , 评剧就是在莲花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光绪七年前后 , 开平矿务局修筑铁路 , 厂矿相继出现 , 莲花落艺人开始进入乡镇、码头卖艺 , 并建立起班社 。 光绪十七年左右 , 东北二人转传入关内 。 最先入关的艺人是锦州汪荣 , 后有大碗粥(周)、梁半截夫妇等 , 他们加入莲花落班社一同演出 。 随着班社的建立 , 莲花落由原来三、五人分散的撂地演出 , 发展成八、九人有组织的专业演出 。
二、“拆出”阶段
对口莲花落因受东北二人转影响 , 特别是接受了它的“拉场戏”这一表演形式 , 将“对口”的唱词、读白拆开 , 将故事分成场次 , 并改原来第三人称的叙述为第一人称的表演 , 称为“拆出” 。 在音乐方面也吸收了二人转的唱腔 , 乐器方面增加了河北梆子的大弦、笛子、唢呐、锣鼓、梆子等 。 拆出时期的剧目主要是来自唱本子和子弟书曲目 , 并将《小姑贤》《借女吊孝》《蓝桥会》和《刘金定观星》等拆出演唱 , 推动了对口莲花落向戏曲方向发展 。
光绪二十年 , 二合、庆顺、义顺等八、九个班社首先进入天津 。 二十七年 , 成兆才、佛动心、东发亮等又带着“对口”和“拆出”剧目《小姑贤》《小借年》等进入天津 。 但不久 , 天津当局以“有伤风化 , 永予力禁”的禁令将这些班社全部逐出 , 艺人们被迫返回乡里 , 加之军阀混战 , 两次“国丧”(光绪和慈禧太后崩逝) , 禁止响器 , 莲花落班社大部分解体 , 拆出亦到此结束 。
三、唐山落子(即平腔梆子戏)阶段
1908年 , 成兆才、张化文、金菊花等人重整班社 , 带着莲花落子《开店》 , 拆出戏《乌龙院》《鬼扯腿》 , 闯入“北平禁地” , 并一度唱红 , 从此定名为“平腔梆子戏” 。 1909年 , 月明珠(任善峰)代替金菊花 , 成为平腔梆子戏主角 , 与成兆才、张化文等另组庆春班社 , 二次进入唐山 。
当时 , 唐山是冀东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 京剧、梆子在戏剧界很有地位 。 初到唐山的平腔梆子戏艺人 , 不得不先学几出河北梆子戏 , 如《杀庙》《武家坡》《桑园会》等 , 以站稳脚跟 。 这种艺术上的交流 , 促进了平腔戏艺术的革新 , 并产生了专职编剧 , 如成兆才(艺名东来顺) 。 他一生编写了近百个剧本 , 有《开店》《占花魁》等 。 革新后 , 乐队去掉竹板 , 改用鼓(底鼓)和梆子按拍 , 增加了板胡和笛子 , 并采用河北梆子锣鼓经唱法 。 同时吸收皮影、乐亭大鼓、京剧等的唱腔、过门和身段 , 从而提高了艺术表现力 。 此时的平腔戏演唱因用真声 , 高弦低唱 , 故而得名“平戏” , 至此评剧作为一个剧种已基本形成 。 1912年 , 唐山小山西坡的王永富、王凤亭父子筹建永盛茶园 , 为评剧的第一个剧场 。 该剧场可容纳近千观众 , 因其在唐山地区 , 故剧种又称作“唐山落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