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部7集纪录片正更新,讲述《中国大百科全书》等辞书的故事

辞海无涯 , 编舟渡之 。
《中国大百科全书》《汉俄大词典》《法汉词典》《德汉词典》《新时代西汉大辞典》《西索汉外-外汉辞典系列》……一本本辞书连接着丰富多元的世界文明 , 它们背后会有怎样生动而曲折的故事?
近日 , 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历经2年筹备与制作的首个原创系列微纪录片《字词典章 家国人生》(Collecting Words, Connecting Worlds)在微信、微博、B站、抖音等各媒体平台陆续发布 。 该系列纪录片立足上外“多语种+”办学理念和学科专业优势 , 以每集3-5分钟的篇幅 , 讲述了10余位致力于辞书编撰的学者专家 , 如何“板凳甘坐十年冷”“著书不为稻粱谋” , 将语言与知识的“道”与“美”浓缩进一条条词条与注释的故事 。
中国|这部7集纪录片正更新,讲述《中国大百科全书》等辞书的故事
文章图片

纪录片截图 。 本文图片均为 上海外国语大学 图
《中国大百科全书》自他而始
系列微纪录片以上外创校校长、《中国大百科全书》首倡者和第一任总编辑姜椿芳的故事为起始 , 记录回顾了这部我国出版史上规模最大的工具书的诞生始末 。 20世纪70年代 , 世界上已经有50多个国家编纂出版了2000多种综合性现代百科全书 , 而当时的中国却还没有一部现代意义上的百科全书 , 向外国友人赠书介绍国家情况要靠《新华字典》 。
为填补当时中国在这一方面的空白 , 姜椿芳萌生了“要以科学开启国人启蒙之门”的想法 。 一整套《中国大百科全书》共计74卷、超1亿字 , 是由两万多位专家学者历时15年共同努力而成 。 遗憾的是 , 历经艰难困苦 , 姜椿芳却未能等到百科全书出版的这一刻 。 70多年后的今天 , 上外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的国别区域全球知识体系 ”为己任 , 这与以姜椿芳为代表的辞书学者的创业初衷不谋而合 。
中国|这部7集纪录片正更新,讲述《中国大百科全书》等辞书的故事
文章图片

上外的档案室里保存着当初编写《汉俄大词典》的数万张字词卡 。
辞典背后:“词典人生”和几代人的接力
辞典诞生不易 , 背后饱含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 。
一本《汉俄大词典》 , 一千多万字 , 80多万个词条 , 上外俄语系夏仲毅、张超人和顾柏林等几代学人 , 兢兢业业、厚积薄发 , 历时二十余载完成 。
作为中国最早的一批半公费留法学生 , 已凭系列作品风靡法国文坛的徐仲年 , 获得博士学位后毅然选择回到祖国 , 在上外主编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综合性法汉辞典《简明法汉词典》 , 成为当时所有法语专业学生与法语从业者们的必备工具书 。
“‘词典人生’饱含的煎熬与辛劳 , 实在非言词所能形容啊!但面对着如同我们孩子一般的辞书 , 我们受过的多少辛苦与煎熬也都值了!”“我这后半辈子 , 哪儿也不去 , 就把一生都献给辞书事业吧!” 荣获中国辞书会第四届“辞书事业终身成就奖”西方语系教授孙义桢年近九十 , 却每天伏案工作八九个小时 , 手写2000多万字的辞典手稿 。 他潜心编纂的《新时代汉西大辞典》等一系列西汉词典 , 填补了新中国在西班牙语工具书领域的空白 。
从1983年到2010年连续主持编纂、修订三版《新德汉词典》的德语系教授潘再平 , 一生致力于让词典有“生命力”;编写我国第一部大型国别文学工具书《美国文学大辞典》的虞建华教授、十年磨一剑编纂的《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百科全书》的梅德明教授均获得教育部颁发的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