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宋百岳:唱响“走书”传承非遗

【 非遗#宋百岳:唱响“走书”传承非遗】
“伊拿出两把精光锃亮的钢刀……”近日,在余姚低塘街道汤家闸村,余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余姚走书”代表性传承人宋百岳正在排练经典剧目《薛仁贵征东》。只见他一身青衫,一柄纸扇,或走或立,一个人腾挪在方寸之间,就把情节中两军交战的场面演得活灵活现。
70多岁的宋百岳在表演完后气定神闲地向采访人员介绍道:“我唱的‘余姚走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一般说书可不一样。”“余姚走书”曲调丰富,主要由四平调、四季调、马灯调、五令调、杨柳青调等九调二十三腔组成,表演者用余姚话将故事以说、唱、演等形式表现出来,语句通俗易懂,故事演绎颇具生活气息。
非遗#宋百岳:唱响“走书”传承非遗
文章插图

图为宋百岳去各个活动唱“余姚走书”
从1979年学唱“余姚走书”开始,宋百岳不断学习姚剧、绍剧等戏曲唱腔,在父亲的指导下更是对身形步法展开了学习:“当时我父亲叫我什么都要学,什么都要看。有时候跟着村里的老太太走几遍,掌握老人走路的姿态,有时候观察小孩,学习他们的动作。”在点滴积累间,宋百岳逐渐成为了一位表演纯熟、身形步法颇有表现力的民间艺人。
宋百岳演唱的“余姚走书”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每场表演都会有三四百人前来观看。究其原因,他谦虚地说:“除了要把故事讲出来,还要勤动脑筋,思考怎么把它讲好,让所有人听懂。”
非遗#宋百岳:唱响“走书”传承非遗
文章插图

图为宋百岳去各个活动唱“余姚走书”
原来,为了能让前来观看“余姚走书”的群众都能听懂故事,宋百岳独创了自己的一套“翻译”法则,将故事中艰深晦涩的桥段以通俗易懂的形式演绎,对故事里的部分称谓做了“接地气”的处理:“比如说戏文里的各种官职很多人记不住,这样就会影响他们听懂整个故事,我就把这些官职换成他们听过的,比如把兵部尚书讲成部队司令或者公安部部长,他们一下就明白了。”
除了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宋百岳还尽可能将故事中的细节还原,让观众能在他的表演里感受到或恢弘大气、或满园芳菲的场景。在他的故事里,光是皇帝起床这一个桥段,就可以讲上半个小时,观众们听得津津有味。
“以前在各村大队里唱,每年至少三百场,现在我年纪大了,另外考虑到疫情防控,唱得就少了,今年只唱了十几场。”话虽如此,只要宋百岳唱“余姚走书”,来听的人总能把小小的场地挤得满满当当。
“现在我最担心的就是传承问题,‘余姚走书’作为我们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只有我一个人在唱,希望大家能通过我的演绎,感受‘余姚走书’的魅力,一起把它传下去。”宋百岳2017年被评为低塘街道“乡村技艺达人”,2020年成为余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余姚走书”代表性传承人,在他看来,这些荣誉给了他莫大的动力去寻找余姚走书的传承人。如今,在市文化馆的帮助下,宋百岳已经着手寻找传人,希望将“余姚走书”传承下去。(蓝媒联盟·余姚市融媒体中心采访人员:赵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