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鹤山狮艺:南狮王者 威震四方

王者|鹤山狮艺:南狮王者 威震四方
文章图片

黄永安在击鼓 通讯员供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采访人员 陈卓栋 彭纪宁 马勇 通讯员 江宣 朱强 谭耀广
今年9月 , 一对灵巧活泼的鹤山醒狮运抵北京 , 由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收藏 。 发祥于鹤山、扬威于海外的鹤山狮艺 , 由此走进国家级展示平台 。
鹤山狮艺诞生超过百年 , 以七星鼓法、狮型猫步而著称 , 与佛山狮艺并称南国醒狮两大派 , 并于2007年5月列入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 。 百余年来 , 鹤山狮艺人才辈出 , 既有被誉为“广东狮王”的创始人冯庚长 , 也有海外传艺的第二代传人李怡生 。 如今 , 作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的黄永安继承绝技、勇于创新 , 并广授技艺 , 让鹤山狮艺发扬光大 。
博采三家成独特狮艺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 , 香港陈劲先生曾著写《广东狮王冯庚长》 , 对冯庚长及其创立的鹤山狮艺赞誉有加 , 当时人们已经评价称:“南国醒狮起源于佛山、发祥于鹤山 , 冯庚长居功至伟 。 ”
根据鹤山当地文史资料 , 鹤山狮艺的祖师冯庚长又名“冯庚” , 字展鹏 , 1852年出生于鹤山沙坪越塘大朗村 。 冯庚长天资聪颖 , 对于武学悟性极高 , 因此自幼便随身为少林俗家弟子的父亲习武 , 打下了深厚的武功底子 , 并在武林有了“洪拳佛掌”的名号 。 随后 , 冯庚长师从在佛山开医馆、武馆的同乡——“冯了性”铁打药酒创始人冯了性学习武艺、狮艺 。 最终 , 冯庚长把历年来所学的少林武术、南派武术和佛山醒狮融会贯通 , 创出独特的鹤山狮艺 。
黄永安介绍 , 鹤山狮艺以狮型猫步见长 , 既有扎实的武功步法、高难度的采青、独特的狮头造型 , 还有神态逼真、千姿百态的情节表演 , 再配以独创的七星鼓法 , 是一种融娱乐性、观赏性、表演性于一体的醒狮文化 。
王者|鹤山狮艺:南狮王者 威震四方
文章图片

鹤山当地醒狮团表演醒狮 吴兆民摄
“狮型猫步”更显醒狮雄风
鹤山狮艺的诞生 , 离不开冯庚长的“创新” 。
采访人员了解到 , 狮型猫步是鹤山狮艺的独特步法 。 相传冯庚长回乡开馆授徒时 , 在武馆里养了一只猫 。 通过细心观察猫儿戏鼠的过程 , 他大有所得 , 把狮子的形态性格与猫的敏捷动作融合起来 , 最终悟出了狮型猫步 。 在表演时 , 狮型猫步让醒狮能够充分表现狮子的喜、怒、惊、乐、疑、醉、睡、醒等种种神态 , 又能展现见物必疑 , 见青必喜 , 见红必惊 , 见桩必咬等可爱的性格特征 , 还融入了捕鼠、玩耍、捕鸟、高蹿、低伏、跳跃、滚翻等活泼动作 , 使狮子形象逼真传神 。
另一方面 , 鹤山狮艺所用的醒狮头也与佛山醒狮头有所不同 。 黄永安介绍 , 冯庚长改造传统南狮狮头造型 , 形成以青、黄色为主色调 , 青鼻、“企眼”、鲤鱼额、拳角、蓬花座、莲蓬眼顶、猫须面、“蛤乸”嘴、烂耳兜风、五蝠背的鹤山狮造型 , 使醒狮的形态不怒而威 。
此外 , 冯庚长也在传统醒狮鼓法的基础上 , 配合狮型猫步 , 创出一套雄壮、悦耳且节奏感强的七星鼓法 , 使鼓乐与狮舞配合更加默契 。 七星鼓法的问世是南狮鼓法的重大创新 , 如今这一鼓法成了广东醒狮普遍采用的鼓法之一 。
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 , 冯庚长创立的鹤山狮艺表演兼具难度与故事性 。 黄永安说 , 鹤山狮艺历来以采青难度高著称:“采青是鹤山狮舞的核心技艺 , 对舞狮者来说是其武功、智慧、经验三位一体的综合考验 。 ”而在故事情节的表演上 , 鹤山狮艺在经典套路中融入粤剧元素 , 创作出《少侠战双狮救樵夫》《双狮戏绣球》等狮舞剧目 , 丰富了狮舞的表演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