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野!从保护利用向传承传播延伸:文化交流打开世界“读懂中国”之窗

新视野!从保护利用向传承传播延伸:文化交流打开世界“读懂中国”之窗
文章插图

【 新视野!从保护利用向传承传播延伸:文化交流打开世界“读懂中国”之窗】2021“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新视野下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专题论坛现场。本版摄影(除署名外):南方日报采访人员 符超军 梁钜聪
新视野!从保护利用向传承传播延伸:文化交流打开世界“读懂中国”之窗
文章插图

广州黄埔榄园岭遗址出土的文物。资料图片
新视野!从保护利用向传承传播延伸:文化交流打开世界“读懂中国”之窗
文章插图

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新华社发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到来,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以及电子技术的突飞猛进,“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观念受到冲击。在新视野下,文化遗产如何以保护为核心向展示与传承多方面延伸,并将文化遗产价值向文化交流互鉴拓展,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
12月2日,在2021“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新视野下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专题论坛及“文明交流互鉴与讲好中国故事”研讨会上,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各抒己见,共同探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思路及国际传播水平的提升路径。
新视野!从保护利用向传承传播延伸:文化交流打开世界“读懂中国”之窗
文章插图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员对出土文物进行保护修复。资料图片文物综合利用 解读中国的“窗口”
文物见证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何让文物活起来,更好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公共需求、促进文物事业健康发展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更好地融合?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刘玉珠认为,文物事业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中国文物事业有信心、有责任为之贡献力量和智慧。
“当今,文物的保护利用正在融入城乡发展。不同时代、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大型遗址,已从文物考古标准逐步走向了集大众考古、城乡景观、休闲观光等功能于一身的文化载体。”在刘玉珠看来,“如果说中国田野考古是为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确立坐标,那么包括考古遗址公园等在内的文物综合利用就是解读中国、展示中国的重要窗口。”
文物保护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部分。文化遗产保护的最终目的是什么?针对这个长期争论的问题,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说:“保护不是目的,利用也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传承。要把我们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经过我们的手健康地、完整地、真实地传给我们子孙后代,这才是真正的目的。”
“文化遗产保护与普通民众的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样的情况下,文化遗产保护是亿万民众都有权利和责任的一项事业。要把更多文化遗产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受益权赋予民众。”单霁翔也提到,文化遗产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独有的,它是人类共同的遗产,只有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努力,应对气候变化等多种挑战,才能久久为功。
新视野!从保护利用向传承传播延伸:文化交流打开世界“读懂中国”之窗
文章插图

广东省博物馆,小朋友在观赏广彩瓷器。资料图片
文创产品传播 讲好中国故事
“文化是创意的基础,创意是文化赋能的手段,所以从事文化创意和文化创意产品,最根本的是要了解文化。”故宫博物院原常务副院长王亚民曾见证了故宫文创的发展和成熟。
“故宫文创的基因囊括了元素性、可用性、故事性。”王亚民解释,故宫文创无一物无来源,且产品需经过前期规划、市场调研、专家筛选阶段,与人们的需求相结合。“文创要更多地研究人们的生活需求,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相结合,与青年人的消费心理和当代青年人的审美需求相结合,也要研究互联网时代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与最新的高科技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