堑道@寻宋江南|松江宋代方塔:历经千年仍傲然挺立,多少人在此穷千里目

踏过一路落叶,来到松江方塔园,园中的北宋古塔高42.5米,历经千年风雨雷电傲然挺立。曾经,我国著名城市规划与建筑学家、也是方塔园设计者的冯纪忠先生这样说过:“与古为新的古不是完全的宋,但精神是宋,我要让这种精神在全园流动。”
堑道@寻宋江南|松江宋代方塔:历经千年仍傲然挺立,多少人在此穷千里目
文章插图
图说:松江方塔园 新民晚报采访人员 李铭珅 摄 (下同)
从宋起八次大修
唐与宋的文化共同成就了方塔的高贵和秀美:塔的平面呈正方形,共9层,底层每边宽6米。塔檐的二层到九层每一个檐角的连线都呈抛物线的弧度,名叫“卷刹”。塔身瘦长,塔檐宽大,形体犹似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为了秀美,塔体外除去繁冗,把楼梯都设计在塔身中,旧时,可层层登高。世世代代,有多少人在这里为了穷千里目,而更上一层楼?
经历风雨,方塔曾被多番修葺。万历年间,方塔塔顶宝瓶为募款而修,高僧大振断臂以示虔诚。清顺治十七年、乾隆三十五年和道光年间都有修葺。尤其至道光年间,开展更换塔刹等大修。
辛亥革命后,塔的砖身出现裂缝,下层围廊全部毁坏,塔内各层木结构亦大多损坏,楼板扶梯仅剩一层。1973年经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批准,方塔进行建塔以来的第八次大修。
堑道@寻宋江南|松江宋代方塔:历经千年仍傲然挺立,多少人在此穷千里目
文章插图
图说:方塔
据介绍,1975年,方塔开工修缮,底层扶梯改为外扶梯结构,木结构按宋代做法,根据陈从周教授意见,参照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建筑的寻杖式栏杆式样制作。塔檐四角下的风铃(惊鸟)原物缺失,由上海博物馆提供的唐代风铃为实样,在修塔工地浇铸。修缮所用木材分别为江西景德镇樟木、安徽黟县的青刚木及建杉100多立方米。苏州吴县陆墓砖窑厂定制了砖瓦。在大修中更换腐蚀的塔心木,用老式巴杆安装了重6吨的塔刹,补换相轮。恢复各层扶梯、楼板、平座、栏杆等,重建了围廊。大修历时4年,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罗哲文认为松江方塔是全国古建筑修缮中的成功范例。
堑道@寻宋江南|松江宋代方塔:历经千年仍傲然挺立,多少人在此穷千里目
文章插图
图说:塔檐
仿佛入历史隧道
方塔园中的建筑,不仅仅有方塔,此处本来是唐宋时松江府中心,县府、城隍庙与兴圣教寺所在地,唐代市河穿越而过。1978年起,冯纪忠接手了方塔园的设计。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对冯纪忠先生颇有了解的范文兵认为,“他没有把传统的再造仅仅理解为形式上的纪念,他把建筑的现代性诠释成一种可以与古人对话并与现代的普通人生命相融合的绵长。园中所有植物不做人工造型,全园没有出现水泥地。”
从方塔园的东门进入,便进入了冯纪忠设计的堑道,静谥幽深,仿佛进入了历史的隧道。据在方塔园内工作了20年的高梅介绍,这条80米长的堑道是冯纪忠带着人用石块一块块垒起来的,大石块间的缝隙都经过了精心计算,保证其中不长出荒草。
堑道@寻宋江南|松江宋代方塔:历经千年仍傲然挺立,多少人在此穷千里目
文章插图
图说:走入堑道,仿佛进入历史的隧道
对于刚刚踏入方塔园的游客,景致不能让其一览无余。进入堑道,两壁弯折,远处似乎有隐隐约约的出口,一眼又望不见尽头。一旦走到堑道尽头,豁然开朗,正前方是雄伟的上海妈祖庙,而左前方是开阔的方塔广场。这种心理变化是风景感受的巧妙对比安排。整个堑道风光正合了冯纪忠喜欢的王安石一首诗:“山山桑柘绿浮空,春日莺啼谷口风。二十里松行尽处,青山捧出梵王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