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春!苏轼《行香子》:看似处处写景,实则曲笔写情,思念妻小跃然纸上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自从苏轼为西湖题了这首诗,西湖更是名气在外,慕名而来者络绎不绝。虽然苏轼写过很多描述杭州美景的诗词,但是苏轼第一次到杭州赴任,并不是心甘情愿的。
王安石推行新法,苏轼上书朝廷,提出了不同意见和建议,但并未得到采纳,苏轼“自乞补外”。也就是自愿降职离开京城,到其它地方任职。苏轼选择了杭州,这是他第一次到杭州。
这一年是1073年,十月苏轼到了杭州,任杭州通判。受太守陈襄委托,到镇江及附近一带赈济饥民。次年正月初一,出差在丹阳不能和家人团聚的苏轼,收到了妻子王闰之的家书,欣喜异常,他提笔给妻子写了一封回信《减字木兰花》,词中说“香笺一纸。写尽回文机上意。欲卷重开。读遍千回与万回。”
游春!苏轼《行香子》:看似处处写景,实则曲笔写情,思念妻小跃然纸上
文章插图

三个月未见妻子一面,收到妻子的“香笺”,苏轼一遍一遍反复读,读了成千万遍还舍不得放下,对家人的只言片语都珍藏在心。几乎是同一天,苏轼还写了一首词,就是这首《行香子·丹阳寄述古》:
携手江村,梅雪飘裙。情何限、处处销魂。故人不见,旧曲重闻。向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寻常行处,题诗千首,绣罗衫、与拂红尘。别来相忆,知是何人?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
题解:
1. 行香子:词牌名,苏轼这首词用的不是行香子正体,而是变体。
2. 丹阳:在今江苏丹阳县。苏轼赈灾期间在此地居留,这首词就是在丹阳所写。
游春!苏轼《行香子》:看似处处写景,实则曲笔写情,思念妻小跃然纸上
文章插图

3. 述古:陈襄,字述古,北宋理学家,1042年进士及第,与郑穆、陈烈、周希孟并称“古灵四先生”。熙宁元年(1068年),陈襄任尚书刑部郎中,时缝王安石执政,并推行变法,陈襄五次上疏,论“青苗法”之害。后任杭州知州。此时苏轼也对新法有诸多建议,但不被采纳,离京赴常州任通判。
苏轼到杭州的第二年,陈襄赴任杭州太守,成为苏轼的直接领导,他们政见相合,而且陈襄曾举荐过苏轼苏辙兄弟,对苏氏兄弟的才华极为赏识,苏轼也对陈襄的知遇之恩深表谢意。陈襄比苏轼年长二十多岁,但他们一起共事二年多,结下了亦师亦友的深厚情谊,成为忘年交。苏轼为陈襄写过三十二首词。此首《行香子》是其中之一。
注释:
1. 梅雪飘裙:宋代时太守出行有官妓作陪。白梅似雪,片片飘落在歌妓的裙裾上。
2. 何限:多少,几何。
游春!苏轼《行香子》:看似处处写景,实则曲笔写情,思念妻小跃然纸上
文章插图

3. 销魂:南朝时,梁国的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形容失魂落魄,精神沮丧的样子。
4. 故人:指苏轼自己。
5. 望湖楼:在今西湖北侧,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修建此楼,以俯瞰西湖。
6. 孤山寺:在杭州孤山上的寺院,又名广化寺、永福寺。 
7. 涌金门:杭州城西面有三座城门,从北至南,分别是钱塘门、涌金门、清波门,其中涌金门位于正中。 
8. 拂红尘:用衣袖拂去上面的尘土。宋代吴处厚《青箱杂记》记载了一个故事,诗人魏野曾和寇准同游寺庙,并有题诗。数年后两人故地重游,却见寇准的题诗被人用碧纱笼护,仔细呵护。而魏野的题诗上落满了灰尘。同行的官妓很识趣,赶忙用衣袖拂去尘土。魏野颇为狂傲地说:“若得常将红袖拂,也应胜似碧纱笼。”此处苏轼以魏野自比,以陈襄喻寇准,表示对陈襄的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