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农民工翻译《海德格尔导论》找到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连日来,农民工陈直翻译哲学著作《海德格尔导论》一事被媒体报道,由此引发公众对两个身份碰撞的关注。近日,《工人日报》采访人员对陈直进行了采访,以期探寻他为何痴迷海德格尔、为何翻译《海德格尔导论》及他对自身农民工身份的看法。
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房子,一张1.5米宽的双人床、一张放满杂物的可折叠饭桌、一张放有笔记本电脑和三摞书的书桌,一个人……
11月24日晚上7点多,在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的出租房内,陈直在等待妻子从工厂下班回家。
来到厦门近半年,他一直没有找到一份固定工作。不过,这半年时间里,他翻译完成了理查德·波尔特的哲学专著《海德格尔导论》。从一页页书中,从晦涩难懂的文字里,他慢慢排解现实的压力,找到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翻译&农民工翻译《海德格尔导论》找到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文章插图
漫画:赵春青
因为在网络上发帖询问哲学著作是否有出版可能,加上其农民工的身份,陈直被媒体发现。意外被关注后,有一些出版社编辑主动联系陈直,希望尝试出版他的翻译作品。与此同时,他已经开始另一本哲学著作的翻译工作,并希望将来能接受大学教育。
翻译《海德格尔导论》,打开了他生活的另一扇窗。
为什么是海德格尔
陈直1990年出生在江西省赣州市农村,18岁考上了某二本学校的数学专业。陈直一直对感觉的本质、意识的本质等问题感兴趣,“对于这些问题的疑惑或困惑使我走向哲学”。
“在图书馆中几乎所有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的书,我都翻阅过,包括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但当时连目录都看不懂。”陈直说,由于太过沉迷哲学,忽略了课业学习,在学校建议和自身意愿权衡下,主动办理了退学。
学校教育的止步,反而让陈直在自我教育的道路上越走越远。2011年,当陈直租住在北京通州某地下室时,他再一次捧起了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
“这本书非常难读,最开始我想‘挑战’自己,后来对这本书的理解让我意识到它的思想确实非常深刻。”
陈直认为自己性格内向,再加上有口吃的毛病,使得他无法在某个工作中长时间地干下去。在这期间,他辗转去过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北京等地,干过服装厂缝纫工、电子厂维修工、仓库搬货工等工作。
每天繁重、劳累且单调重复的工作内容,让陈直更加没有与人沟通的时间和欲望,他开始把更多精力放在哲学阅读上。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随身带着存有1200多本电子书的Kindle。
为什么做翻译
陈直告诉采访人员,是海德格尔的思想深度及其始终探索的“存在问题”,让他最终被这位哲学家吸引。因此,当他想要更充分地学习时,开始了对《海德格尔导论》的翻译。
这是一本英文著作,在陈直的规划中,完成初次翻译至少需要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因为我还需要打工,工作外的时间非常有限。”而他的英文基础薄弱,需要从某翻译软件上自学词汇。
在今年正式开始翻译工作前,陈直一直保持着对哲学专著的阅读和思考。陈直告诉采访人员,翻译也算是一种哲学学习的活动,“因为翻译需要每一句话都必须理解清楚,但阅读时遇到不理解的句子我会跳过,所以翻译能够让我更加细致地阅读”。
为了完成翻译工作,他需要借助英语词典以及中译版的海德格尔相关书籍。除此以外,他还需要克服内心的焦虑和孤独。
“我的焦虑有多重来源,包括赚的钱不多、对家庭的愧疚、对哲学理解的困难,还有周围人的孤立与嘲讽等。”2020年,陈直通过相亲认识了同样来自农村的妻子,并和她结婚组建家庭,这让他的孤独感有所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