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沂蒙手艺人④|胡发科:一个拓包拓古今

大众网$沂蒙手艺人④|胡发科:一个拓包拓古今
文章插图

开栏语: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能够沉下性子、静下心来,做着自己的手艺活,他们雕琢着时光,也雕琢着自己,他们精于一业娴于一技,被称为“手艺人”。他们并不被每个人看见,却对传统手艺的传承发展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大众网·海报新闻特别策划“沂蒙手艺人”,带您走近TA的“守艺”世界。
大众网·海报新闻采访人员 黄孟娜 李梅 临沂报道
从临沂市区出发,大约向北20公里,大众网·海报新闻采访人员就来到位于兰山区枣园镇的天泽木文化博物馆,临沂市传拓技艺非遗传承人胡发科工作室,位于博物馆所在的院落内。
大众网$沂蒙手艺人④|胡发科:一个拓包拓古今
文章插图

将连史纸轻轻覆盖在一块木雕花板上,用水润湿,打刷捶打纸张紧贴木雕花板,待纸干到八九分,再用沾了墨的拓包均匀地拍打……一番操作后,木雕花板上的树叶、枝干、石榴等图案一一浮现在连史纸上。“福禄寿喜财,仁义礼智信”,这些寄托了古人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的内容,是30多年来胡发科传拓的主要对象。
接过爷爷的接力棒“痴迷一事,处处皆为所用”
“爷爷之前开了个文房四宝店,在外边看到好的字,便会拓一些字帖放在店里卖。”胡发科接受大众网·海报新闻采访人员采访说,受爷爷影响,加上家里有现成的工具,十几岁的胡发科出于好奇或者为了打发时间,开始学着爷爷的样子拓家里的老物件。“当时是无意识地拓,存在着墨色不均匀、立体感不强等问题。”
大众网$沂蒙手艺人④|胡发科:一个拓包拓古今
文章插图

后来,因为对书法的喜爱,胡发科开始碑拓。“在野外看到石碑上一些好的字,我就拓下来回去仔细研究。”这个过程中,胡发科接过爷爷手里的接力棒,开始正儿八经地传拓,技艺越来越娴熟。
在胡发科眼里,除了传统的墓碑、青铜器、玉器等,茶壶、钳子、砚台、捡来的木头都是拓的对象,他常说:“痴迷一事,处处皆为所用。”
“拓片虽然看起来是平面的,但是器物凹凸的立体感、纹路和质感,通过指尖都能在拓片上触摸得到。”胡发科工作室的外边曾有几块木头,被虫子啃食过的纹路,深深吸引着他。他带着工具,在炎热的高温下,一丝不苟地完成了一场和木头的对话,汗流浃背不觉苦,最终他将作品取名为《虫书》。
大众网$沂蒙手艺人④|胡发科:一个拓包拓古今
文章插图

传拓过程中,胡发科敢为人先,从人们日常生活着手,经过多次试验后,将红、黑两色同时用在一幅作品中,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套色拓尝试者。“我尝试过多色拓,绿色的树叶、红色的果实、黑色的枝干,但多色彩遮盖了主体,显得杂乱无章。”胡发科说。
“硬的木板,硬的刀,雕刻出来的图案却如此温婉流动。”胡发科介绍说,近几年,开发出“木雕传拓”这种新的艺术门类,他的木雕花板很多都是从江南一代收回来的,雕刻精细有艺术气息。对图案、纹理、质感的喜爱,是让胡发科着迷传拓的原因之一,他不仅是在传拓,也是在读历史、读文化、读古人的工匠精神。“传拓的时候,就仿佛在与古人对话,他们精细的刀工、精湛的技艺令我动容。”
传拓路上“三人行”妻子儿子传技艺
胡发科的妻子苗玲,三十几年前还没认识胡发科的时候,并不知道传拓是什么,但认识胡发科同时接触了传拓,从此紧紧跟随胡发科走上传拓路。“很多人问我,天天摆弄这些不会觉着枯燥吗?我觉着,喜欢就不会枯燥。同一个图案,每次拓起来的感受都不同。”爱上传拓,苗玲满脑子都是传拓,有时候走在路上看见树上的“疙瘩瘤”,都忍不住把它拓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