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跨越万年 赴一场文明之约( 二 )


玉器$跨越万年 赴一场文明之约
文章插图

西汉彩绘雁鱼铜灯
玉器$跨越万年 赴一场文明之约
文章插图

西周人首神兽纹玉戈
山西境内出土了大量史前和商周时期的玉器、青铜器,这两类文物也在本次展览中得到重点展示。中国古人认为,“制器尚象”“器以藏礼”,展览并非简单陈列这些珍贵的文物,而是尝试解读它们的深层文化内涵,使其成为早期中国艺术与文化“故事”的叙事主体。“瑞节信玉”便是我们首次根据早期文献记载总结出来的概念。总的说来,玉器分佩玉和礼玉两种,后者有着更为重要的用途。《周礼·地官司徒》记有“掌节”之官,王的命令向天下传达,必有“玉节”作为凭信;《周礼·春官宗伯》又记有“典瑞”之官,“瑞”就是玉瑞,“瑞者以玉为信也”,说明玉器有符信的作用。
各种青铜礼乐器具,是器主身份、权位的象征,器、车服、名、爵号,君之所司也,故孔子曰“器以藏礼,礼以行义”“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帛书《老子》云:“道生之,德畜之,物刑(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青铜器的造物原理,当包含“器”与“物”的双重内涵:“物”乃献祭之“牲”,“器”乃“牲”之用也;“器”有形,便是形而下的“形(刑)”,即器形和纹饰;“刑”和“器”的制作,莫不尊“道”。因此,展览精选的商周时期青铜器,无论是出自商代方国大墓,还是西周历代晋侯墓、霸氏墓,或是春秋赵卿墓,均是其所处时代之华夏礼制在不同层面的映照。
玉器$跨越万年 赴一场文明之约
文章插图

西周饕餮纹提梁铜卣
汉唐至元明的历代文物,我们以“万流归一”为主题,说明山西自古即是多民族、多文化的融合之地,并最终与其他各地区的文化一起,汇聚为统一多民族的中华文明。
在山西境内保存的历代遗存文物中,雕塑和壁画尤为闻名。本次展览通过细致的学术梳理,将这些展品置入中国艺术史的书写中进行阐释。北魏皇室命人开凿大同云冈石窟,造就了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的巅峰。晋阳(今太原)成为随后东魏和北齐实际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佛教艺术从而实现其中国式审美的完全转换。艺术史学家方闻在《艺术即历史》中将这种转换总结为一种可比拟“希腊奇迹”的“汉唐奇迹”。北魏至唐之间,中国佛教造像经历了三部曲的演变:从北魏古拙的正面风格,到北齐、隋朝的圆柱形式,再演变为初、中唐时的三维造像,清晰地反映出立体状物技法的发展历程,系统展示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成就,是书写中国雕塑史的关键资料。
与中国雕塑从平面走向立体的发展历程相一致的是,6世纪中期之后,中国绘画也出现了外来的明暗法造型风格,这就是唐代史学家许嵩在《建康实录》中提及的一种运用晕染技法所能达到的逼真效果,称为“凹凸画”。但在中国趣味改造下,它又逐步变为笔墨的语言,至8世纪盛唐时期完全成熟。山西保存了大量唐宋至明清时期的寺观壁画,近年又出土了为数众多的汉代、北朝、唐代以及宋金元的壁画墓。这些珍贵的图像资料,为我们重新书写中国绘画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展现出中国古代高超的绘画成就。
“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让人们“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展览不仅让观众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华夏文明看山西”,更为传播中华文明,讲好中国故事,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