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辛弃疾暮年仍想北伐,连用五典写成一首千古名篇,成辛词压轴之作

南宋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已经66岁的辛弃疾,听闻南宋朝廷有意北伐,他在满怀欣喜的同时,也为这次北伐深深地感到忧虑,于是他写下了一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北伐@辛弃疾暮年仍想北伐,连用五典写成一首千古名篇,成辛词压轴之作
文章插图

岳飞的后人岳珂看到了辛弃疾写的这首词以后,就对辛弃疾说:“觉用事多。”意思是说,我觉得你在这首词里面,使用的典故确实有一点太多了。
辛弃疾随嘴回了岳珂一句:“夫君实中余痼。”从此以后,辛弃疾这首经典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给他带来无尽荣誉的同时,也给他带来了“好用典故”的指责。
为此,辛弃疾曾经花了数十天反复修改这首词,可是直到最后,他依旧在词中保留了五个以上的典故。这难道就是因为辛弃疾性格非常“固执”,不肯听晚辈的建议吗?
当然不会是这样的,我想辛弃疾之所以要保留这些典故,除了是中国诗词含蓄审美的需要以外,也是因为辛弃疾在这首词中,提到了一些在当时比较敏感的政治观点。
曾经见到有人争论过一个事情,那就是辛弃疾对于开禧北伐以及韩侂胄的态度。其实只要读懂了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再也不会有这样的疑问了。
北伐@辛弃疾暮年仍想北伐,连用五典写成一首千古名篇,成辛词压轴之作
文章插图

因为辛弃疾对北伐,一直都是非常支持的。但是这种支持,并不是那种无头无脑的支持。因为辛弃疾认为,北伐是一件大事,事先一定要准备好,需要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典故解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因为是课本中的必背篇目,大家也都非常熟悉了,所以我就不再做白话翻译了。我们直接进入正题,通过讲解典故,也能了解这首词的大意。
在这首词的上阕中,一共包括了孙权、刘裕这两位英雄人物的典故;而这首词的下阕中,则是包括了“元嘉北伐”、“佛狸词”、“廉颇老矣”三个典故。
北伐@辛弃疾暮年仍想北伐,连用五典写成一首千古名篇,成辛词压轴之作
文章插图

另外,下阕中“元嘉北伐”这个典故,其实还额外带了一个“封狼居胥”的“典中典”。因此有人觉得,在这首词里面,应该是包括了六个典故。
一、上阕中的两个典故
这首词标题里提到的“京口”,是三国时期吴国孙权设立的一个重镇。在《三国演义》中,孙权是作为配角出现的,所以大家往往会觉得他比较弱势。
但是在事实上,孙权是一个有为的少年天子。曹操曾称赞他说:生子当中孙仲谋。若非有大智慧、大谋略,他又怎么能和曹操、刘备这种老谋深算的政治家分庭抗礼,三分天下呢?
“人道寄奴曾住”中的“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刘裕屈起于孤寒,以“京口”为基地统一了南方,并两度率军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
孙权、刘裕两人都和“京口”这个地方,有着割不断的联系,辛弃疾在这首词里引用他们两人的典故,其实是在暗示自己在中年时代以前的北伐梦想。
二、下阕中的三个典故
元嘉北伐这个典故的主角,就是前文中提到的南朝宋武帝刘裕的第三个儿子,刘义隆。作为南朝宋的第三任皇帝,刘义隆也想像他的父亲刘裕一样北伐,统一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