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辛弃疾暮年仍想北伐,连用五典写成一首千古名篇,成辛词压轴之作( 二 )


北伐@辛弃疾暮年仍想北伐,连用五典写成一首千古名篇,成辛词压轴之作
文章插图

但是,刘义隆却太急功近利了,完全不肯听朝中那些臣子的意见。结果刘义隆贸然出兵,三次北伐全都失败了。而第三次北伐的时间,是在元嘉二十九年(公元452年)。
此时,距离刘裕在公元409年初次北伐,时间已经过去了四十三年。刘义隆本指望像当年的霍去病、卫青击败匈奴,在狼居胥山祭天一样,建立不世的功业。
可是谁也没料到,刘义隆轻率出兵的结果,就是让南朝的刘宋王朝,一蹶不振,自己“仓皇北顾”。所以,这中间就包括了“封狼居胥”这个“典中典”。
接下来,是辛弃疾对这段历史发出的悠然长叹:“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刘裕父子四十三年的时间,北伐都未成功,辛弃疾“南归”同样是四十三年,北伐也是未能成功!
回顾往事,当初宋、金两国,多少次在扬州这个地方交战。所以,“元嘉北伐”这个典故的存在,是作者在暗示自己对韩侂胄贸然北伐的担忧。为什么会担忧呢?请继续往下看。
佛狸祠的典故,涉及到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的瓜步山上,一个叫“佛狸祠”的地方。逢年过节的时候,当地的农民就会像去祭拜神佛一样,前去这里祭祀。
北伐@辛弃疾暮年仍想北伐,连用五典写成一首千古名篇,成辛词压轴之作
文章插图

不过,祠中供奉的根本就不是什么神佛,而是南北朝时期,一位鲜卑族的人。这人的名字叫做拓跋焘,是北魏的第三位皇帝,而“佛狸”就是他的小名。
对南北朝历史有一些了解的人应该都知道,拓跋焘曾经也和后来金国的君主一样,带领军队入侵中原。换句话说,这个“佛狸”和当时入侵南宋的金兵,其实是并没有区别的。
四十三年前,也就是辛弃疾南渡那一年,金主完颜亮也曾带兵驻扎在瓜步山。可是中国的老百姓忘性很大,他们根本就记不得这件事情了,反而把“仇人”误当成神明来跪拜。
辛弃疾在词中引用“佛狸祠”这个典故,是想暗示南宋朝廷,他们已经贻误了最佳的北伐时机了。老百姓过惯了安逸的生活,早就丧失了作战的斗志了,所以辛弃疾非常担忧这次北伐。
在北伐这件事情上,辛弃疾历来都主张是要事先充分准备的。可是韩侂胄好大喜功,只是想利用辛弃疾的名声来替自己助威。后来觉得没有利用的价值了,就一脚把辛弃疾踹开了。
而且更加不幸的事情是,在开禧北伐失败以后,韩侂胄被杀。南宋朝中那一部分“反战派”大臣,立即就展开了对那些“主战派”的清算活动。
北伐@辛弃疾暮年仍想北伐,连用五典写成一首千古名篇,成辛词压轴之作
文章插图

辛弃疾当初参与了开禧北伐的相关事情,所以辛弃疾在死后还被人诬陷,结果落了一个“尽夺遗恩”的下场。及至南宋快要亡国的时候,才给他追赠了一个叫“忠敏”的谥号。
“廉颇老矣”这个典故,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了,因为基础教育课本上曾经重点介绍过,大意是讲赵国国王误信了谗言,拒绝起用老将军廉颇,结果导致了亡国。
辛弃疾在词中使用这个典故,其实是在暗示南宋的皇帝听信了韩侂胄等人的谗言,最终把他除在了“开禧北伐”团队之外,所以这一场北伐注定是要失败的。
结语
前段时间看了吴军老师的写作教程讲义,他在书里面曾经提到过中西方文学的区别。中国的古典文学擅长的是做“减法”,而西方文学擅长的却是做加法。
中国古人写诗词的时候,就跟中国人画画的时候一样,喜欢“留白”。作者会故意在作品里留下一些让人想象的空间,让读者去回味、品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