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觉|多伦共生|从声音认识多伦:“一条很难走到底的弯路”

【编者按】
2021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虹口区社区样本展上 , 声音艺术家孙奇芳和他的搭档摄影师徐捷以多伦现代美术馆为中心 , 在周边15分钟步行范围里收集了不同环境、时段的声音 , 并以此为基础 , 进行艺术创作 。 这些声音艺术品成为“多伦路·共生志”的展项之一 。 在收集素材的过程中 , 孙奇芳与徐捷对多伦路也有了新的认识 。 本文中 , 孙奇芳将带读者一起倾听多伦路 , 尤其是那些时刻都在发生但往往多被忽略的“背景音乐” , 徐捷将分享他用相机记录下来的这些声音发生的环境 。
通过这段时间在多伦路文化名人街的实地行走和声音素材的采集 , 我将多伦路在声音方面分成了四个部分:多伦路东、与四川北路相交的入口 , 人很多的南段 , 没人去的北段和需要折返的出口 。 这四个部分加起来 , 就构成了我对这条路最直接的感受——一条很难走到底的弯路 。
不怎么欢迎光临的入口
四川北路在与多伦路文化名人街(东面)交汇的丁字路口处 , 是双向单车道 , 路十分窄 , 周围的建筑密度很高 , 斜对面是江湾医院 , 入口两侧都是密布的商业 , 路上满是行人、汽车、电动车、自行车 。 这些电动车的鸣笛声 , 汽车的轰鸣声 , 以及周围所有人共同发出的声音 , 在这个窄小的入口处 , 被聚拢、放大、相互碰撞 , 谁也不服谁 , 让这个位置在听觉上呈现出了嘈杂、混乱、拥挤的感受 , 让人焦虑 , 使人困扰 。
这里的声音都很匆忙 , 所有的人和事都快速的经过这里 , 不属于这里 。 似乎是这里的红绿灯 , 暂时把这些人和事困下 , 直到绿灯亮起 , 大家就都迅速地跑去远处了 。 这个地方听不到生活 , 听到的都是为了生活 。 有可能是因为这些声音盖过了生活 , 或者是生活躲进了别处 。
站在这个入口外 , 你听不到入口里的任何声音 , 不会有“我马上要步入一个文化风貌区”的明确的听觉、甚至是视觉感受 , 如果不知道这里面有如此一番场景 , 我是绝对不会走进去的 。 这是一个在听觉、视觉 , 以及整体感知上 , 不怎么欢迎光临的入口 。
人多车也多的南
整个南段几乎集中了多伦现代美术馆、薛公馆、教堂、王造时旧居、钟楼、老电影咖啡馆等 , 大部分人会在这里停留 , 导致了在这一段 , 听觉的感受已经非常接近于一条在城市中包含着一些景点的小型步行街 。 整个空间比较宽阔 , 四周建筑没有那么高大 , 由于这条街被很多老里弄小区环抱着 , 使得它与其他街道之间保持着良好的距离 , 当步行至这一段的中间位置时 , 包括四川北路在内的其他位置的噪音基本上全部被隔开 , 剩下的就是安静的散步声、聊天声、笑声 , 以及高处的树梢和鸟的声音了 , 整体感觉舒服了很多 。
听觉|多伦共生|从声音认识多伦:“一条很难走到底的弯路”
文章图片

本文图片均为徐捷图
然而 , 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是可以通车的 。
有很多步行街都可以通车 , 其实理论上问题应该不大 , 但是 , 这条街的整个路面 , 由无数高低不一、形状不同的正方体小石块铺装而成 。 石块非常坚硬 , 个头很小 , 表面均为不规则的凹凸面 , 不仅仅给行驶在其上的车辆增加了震动和颠簸 , 而且在无意间形成了一种针对声音反射、散射、扩散、分散的顽强的结构 , 导致每一次声响 , 都会尽可能的放大、扩散出去 。
当你躲避开入口外的嘈杂 , 正在这里享受安静的时候 , 旁边过来一个小哥嘎啦嘎啦地拉着一个板车经过;当你在路中间和朋友开心地自拍的时候 , 旁边两辆汽车在费劲儿地错车 。 总有一种 , 你让我玩儿 , 然后站在门边盯着我玩儿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