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天下医者万万千,世间再无李时珍( 二 )


因治好了富顺王儿子的病,李时珍被武昌的楚王朱英裣看重,聘为王府的“奉祠正”,并兼管楚王府良医所事务。
若常人遇到此等好事,定会毫不犹豫答应。
可李时珍却辗转反侧,十分为难。
一方面因为李时珍为穷人看病收费很少,家中已入不敷出,王府工作正解燃眉之急,再加上王府医书和药材资源无数,让他十分向往这个工作;
可另一方面,若入得王府便无法再为百姓看病治疗,也就偏离了他学医的本心。
楚王看出了李时珍的为难,于是同意李时珍可以在民间坐诊,继续为百姓治病。
本草纲目$天下医者万万千,世间再无李时珍
文章插图
在楚王府时期,李时珍名声更盛,被世人誉为“神医”,而这样的名声,也逐渐传到了嘉靖帝的耳旁。
于是,嘉靖帝一纸诏书,将李时珍从武昌调往至京城太医院。
俗话说,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李时珍能与父亲一样,步入太医院,说不欢喜那是假的。
他在给嘉靖帝和达官贵人们看病的同时,还不停地阅读太医院所收藏的大量医书。
不仅如此,他还对经史百家、方志类书、稗官野史,也有所阅览,这些书籍让他开阔了眼界,丰富了学识。
可在学习过程中,李时珍发现了现有医书中,存在着大量的漏洞。
在《日华本草》一书中,就把漏蓝子和虎掌混为一谈了。
而很多医生,也经常把防葵和狼毒、黄精和钩吻说成是同一种药。
这是因为,药物学总结性的著作,只有1400年前的《神农本草经》。
这让他心中有了一个念想,要在有生之年,撰写一部医药学书籍,让后世子孙不再被草药所误,庸医所骗。
所谓,逢人观情,历事炼心。
有时候一个人的强,可能只是坐井观天,唯有见识到更大的世界,了解更多的知识,才知道自己的渺小,世界的真实。
读书历练的意义,便是在于认识自己周围的世界,增长自己的见识,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
知道天之高,地之厚,常怀谦卑之心,方知人生的壮阔,方知内心的选择,继而知行合一,继而活得明白。
本草纲目$天下医者万万千,世间再无李时珍
文章插图
为众生,明慈悲,天下在怀
身在太医院的李时珍,渐渐发现,嘉靖帝并没有生病,而是为了长生不老,四处寻觅所谓的“神医”。
而这些成为太医的“神医”,也并不太关注医药和疾病,而是四处收集长生偏方,以迎合嘉靖皇帝修道成仙的想法。
李时珍劝诫过他,可嘉靖帝依旧以水银炼丹,以硫磺为引,乐此不疲。
李时珍不愿溜须拍马,也不愿人云亦云,于是只能辞官回乡,继续做民间医生。
这一年,他35岁,虽然未至不惑之年,可他却将世间看得通透分明。
他见过贫民,也看过天子,到过寒酸茅舍,也在过金銮大殿。
世间富贵,他经历过;人间疾苦,他也承受过。
这一次他重回民间,就是想为众生百姓,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本草纲目$天下医者万万千,世间再无李时珍
文章插图
李时珍决定写一本书,写一本囊括所有植物药材以及正确用法的书。
为了写这本书,他默默收拾行囊,开始远行,足迹踏遍了全国十三省,或名山大川,或悬崖峭壁,或荆棘丛生之地,或人迹罕至之处,凡是有药材的地方,就有他的足迹。
他为了弄清药物的疗效,采访过四方百姓,也效仿过神农尝百草,甚至几次中毒,九死一生。
因为撰写书籍,李时珍从一个名医变成了一个“半疯之人”,居无定所,风餐露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