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晓梅|客家剪纸:一把剪刀“雕琢”纸上艺术

一大片稻穗 , 像垂下来的串串珍珠 , 一位摇着蒲扇的老人 , 坐在穗荫下乘凉 。 他与起伏的麦浪融为一体 , 脸上挂着慈祥的笑容 。
曾晓梅|客家剪纸:一把剪刀“雕琢”纸上艺术
本文图片

这是一幅“客家剪纸”作品 , 以红白为主色调 , 勾勒出了“杂交水稻之父”的别样人生意境 , 题为“中国梦·禾下乘凉” 。
前不久 , 袁隆平院士的骨灰安葬 。 曾晓梅以作品表达送别之意:“往后升起的每一缕炊烟 , 皆是来自人间的悼念 。 ”
曾晓梅是客家剪纸“非遗”项目传承人 。 40余年 , 她用一把剪刀 , 在宣纸上雕琢艺术 , 把客家文化传向四方 , 让红色历史再现光芒 。
剪出多彩人生
曾晓梅是兴国县人 , 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 , 从小在宁都县长大 。 她从赣州师范美术专业毕业后 , 分配到当地学校教书 。
剪纸 , 是她从小就喜欢的民间艺术 。 读书期间 , 曾晓梅就尝试美术与剪纸艺术的融合 , 创作了不少剪纸作品 。 工作后 , 她利用业余时间 , 拜访民间剪纸艺人 , 学习此项技艺 。
曾晓梅|客家剪纸:一把剪刀“雕琢”纸上艺术
本文图片

1982年 , 曾晓梅刚到学校参加工作 , 见不少孩子没有良好的用眼习惯 。 经过观察和构思 , 她创作了一部作品《预防近视眼》(剪纸组画) 。 这幅作品发表于《南昌晚报》上 , 引起了各界的关注 。 此后 , 她参加各种剪纸展览及艺术交流活动 , 收获了不少心得 。
几年后 , 曾晓梅调到宁都电影院 , 负责广告宣传工作 。 海报是当初影院宣传的主要形式 , 她的前任宣传“前辈” , 艺名“火石先生” , 擅长美术、剪纸 , 是宣传界的“老艺人” 。 曾晓梅受他启发 , 后拜其为师 , 学艺“宁都剪纸”艺术 , 并逐渐有了自己的风格 。
1990年 , 曾晓梅参加由中国民协主办的中国剪纸大赛 , 其作品《又一春》获得优秀奖 , 并在《中国民间美术》杂志发表 。 此后 , 她的作品《乡韵》、《风雨同行》等 , 又分别在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全国展览、江西省第二届民间工艺品展获得金奖和一等奖 。
电影院工作15年后 , 曾晓梅调任宁都县旅游局 , 55岁时从旅游局退休 。 剪纸 , 一直是她热爱的民间艺术 , 亦是情感表达的方式 。 如今 , 已年过六旬 , “曾艺人”仍“剪刀未老” , 致力于“客家剪纸”的创作和文化表达 , 让客家本土艺术向着光辉而行 。
别样民族手工艺
一张纸 , 一把剪刀 , 一双灵巧的手 , 就可以剪出千变万化的自然形态 , 表达不一样的情感和寓意 。 那些吉祥图案 , 与民俗风情融合 , 就成了客家人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 。
赣南客家剪纸艺术历史悠久 , 它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样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 , 是道德观念和社会认知的呈现 。 《木兰辞》里“对镜贴花黄”的“花黄” , 就是剪纸 。
曾晓梅|客家剪纸:一把剪刀“雕琢”纸上艺术
本文图片

史料记载 , 被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剪纸作品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时期五幅团花剪纸 , 那个时候的剪纸就已经比较精美了 。
“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而普遍受欢迎 。 ”曾晓梅对剪纸艺术文化有着长久的研究 , “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 , 即可作实用物 , 又可美化生活 。 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 , 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 。 ”
赣南客家剪纸 , 在中原文化的长期影响下 , 形成了现有的简练、粗狂、纯朴中见秀美等 , 富有特色的剪纸风格 。 客家剪纸艺术 , 充分反映了中土的民俗文化 。 客家妇女从十四五岁开始就学会剪纸 , 每遇婚嫁等喜事或节庆日 , 便无论老少都操剪剪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