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油画雕塑院|圆桌|“汉柏·江声”里,看两位八旬名家的南北对话( 四 )


李旭认为 , 当下不能无视传统 , “我们其实是活在传统里面 , 每一代人作出新的表现 , 有就是石涛所说的‘笔墨当随时代’ , 但是还是有笔墨的 , 这是一条线 。 有的人认为只要是新的就是好的 , 只要是不断的推翻就是好的 , 但是他们不知道自己做的东西可能一百年前就有人做过 。 持续感动我们的是什么?艺术作品能不能打动人 , 我们现在花钱买的有些东西 , 为什么会让人洗脑?是资本的力量 , 谎言重复一千遍 , 这种东西最后达成的一种效果就是你被洗脑了 。 ”
上海油画雕塑院|圆桌|“汉柏·江声”里,看两位八旬名家的南北对话
本文图片

展览现场
策展人沈奇岚说:“我第一次听赵大钧这个名字还是通过贾蔼力 , 我当时问贾蔼力谁影响了他 , 他就梳理了一遍 , 其中就有赵大钧 。 刚刚在展厅里面看 , 我看到王老师有一幅很漂亮的花 , 特别喜悦 , 我就忍不住了 , 因为我的知识系统在那里 , 我就马上想起了卡茨的画 , 我觉得王老师的画放在旁边一点不逊色 。 ”
艺术评论家、上海人美社副总编徐明松在发言中认为 , 赵大钧跟王劼音在年纪上是相近的 , 可以说他们整个的经历也是相似的 , 但是他们的作品所呈现出来的不管是风格、面貌到艺术源的差异性 , 背后也是隐藏着很多东西 。 我整个的感受 , 赵大钧的画和王老师的画是完全两种不同的情绪表达 , 一种是非常强烈的情绪流动 , 就像赵大钧画炼钢厂到最后完全是堆积的色块 , 这种情绪的流动跟他所处的这个时代的变化 , 包括鲁美的变化 , 我觉得这个是值得深究的 , 是从具像慢慢走向抽象的过程 。再说王老师 , 他本质上是一个中国人 , 他不可能变成古人 , 也不可能变成西方人 , 为什么?艺术家只能面对当下 , 艺术家只能体验内心的真实 , 他内在包容的核心我认为是非常中国的 。 ”
上海油画雕塑院|圆桌|“汉柏·江声”里,看两位八旬名家的南北对话
本文图片

赵大钧1992年作品《坐着的女人体》
上海油画雕塑院|圆桌|“汉柏·江声”里,看两位八旬名家的南北对话
本文图片

王劼音近作局部
澎湃新闻艺术主编顾村言说:“这次展览策划颇有创意 , 把一南一北两位八旬老人 , 从20多岁求学直到80岁的艺术经历浓缩了进去 , 呈现的这种求索之路 , 从苏式影响最后都走向油画的写意之路 。 观展中 , 可以清晰感受南北的不同 , 赵大钧先生的笔触里有着北方的浑重与寂寞 , 王劼音先生的作品一直流淌着江南的秀润 , 而在晚年的写意中 , 王劼音先生似乎相对是幸运的 , 因为他通过山水找到了家园 , 而赵老师的‘神山’系列是写他的神往 , 并不是他的家园 , ‘汉柏’的精神或许也一直在寻找中 。 刚才讲到王劼音先生的旧色 , 我觉得是与人的经历 , 以及生活、学养 , 与内心有关 , 这并不是想要就有的 。 这次集中看王劼音老师的油画 , 可以触摸着一种较大的精神张力 , 尤其是线条的粗砺与质感 , 让人印象深刻 。 其实很多年之前看王老师的当代水墨作品 , 当时觉得是有一些风格 , 并没有太多震动 , 但是看到油画以后 , 却改观了过去的一些印象 。 近作中的一些油画 , 把中国写意画的笔触 , 结合现代艺术的视野 , 又融入版画、民间艺术等 , 尤其是其中的书写性 , 让人感觉内在的张力 。 ”
上海油画雕塑院|圆桌|“汉柏·江声”里,看两位八旬名家的南北对话
本文图片

王劼音在创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