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法#谈谈格律诗的章法、句法和字法,这里面有规律可循吗?

诗的章法属于诗的结构,属于谋篇的范畴。那诗的章法有固定的规律吗?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定法则无,大体须有”,没有固定的格式,但是有大体的规律可循。
如此看来诗的章法跟水很相似,“水无定势,兵无定形”,水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是水有流动性、润湿性、比重为1等特点或大体规律,正是这些规律使我们知道,“水”跟“水银”是有明显区别的。
章法#谈谈格律诗的章法、句法和字法,这里面有规律可循吗?
文章插图

诗的章法大体的规律可理解为“起承转合”,“起”就是开始,多见于绝句首句和律诗首联;“承”就是承接、承上,多见于绝句次句和律诗颔联;“转”就是“转折”、“转接”,多见于绝句第三句和律诗颈联;“合”就是“收合”,见于绝句末句和律诗尾联。
举个比较典型的例子,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章法#谈谈格律诗的章法、句法和字法,这里面有规律可循吗?
文章插图

这首诗“起承转合”非常完美和经典,之所以说经典是因为第三句的“转”,是真的“转折”,一下子由春光灿烂转为愁容满面。
但并不是所有的诗都这样,像李白的《越中览古》首句“起”,二、三句“承”,最后一句“转”和“合”。
《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
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章法#谈谈格律诗的章法、句法和字法,这里面有规律可循吗?
文章插图

而有的诗根本就没有明显的起承转合,四句甚至是独立成意,互不关联。例如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类诗杜甫写了不少。可见诗的章法规律确实是“定法则无,大体须有”,不可拘泥于诗的“起承转合”,诗的结构恰如万壑千岩、神出鬼没、错落层出、变化无穷,这就是诗的魅力。另外诗的四句不一定非得紧密关联,很多好诗的四句间是没有关联的,所以不能仅凭这个来判断诗的好坏。
章法#谈谈格律诗的章法、句法和字法,这里面有规律可循吗?
文章插图

有人说过“作诗重在句法,一句不恰,全篇皆弱;一句不炼,全篇皆涣”,这是有道理的。这部分重点讲讲诗的句型结构,关于“炼句”将在第三部分“字法”里讲。
五言诗的句型最常见的是“二三”、“二一二”和“二二一”这三种结构。前两个句型中,第三个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认为是最重要的;而针对“二二一”句型,最后一个字最为重要。这些最重要的字称为“诗眼”,属于炼字的关键位置。
二三结构的句型例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二一二结构的句型例如“太乙|近|天都,连天|到|海隅”;二二一结构的句型例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当然还有一些其他句型,例如“四一”句型等,因为不常见,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章法#谈谈格律诗的章法、句法和字法,这里面有规律可循吗?
文章插图

需要注意的是,在同一首诗中,为保证错落有致、格高律清,只用一种句型是不合适的,一般要几种句型交叉使用,尤其对于律诗的颔联、颈联两联更是如此,诗人写诗一般都很注意这点。
例如王维著名的五言律诗《使至塞上》,颔联和颈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其中颔联是“二一二”结构,颈联是“二二一”结构,错落有致,很具美感。大家可以留意观察一下,是不是著名的诗篇基本都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