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陇西“春场”的历史( 二 )


立春|陇西“春场”的历史
本文图片

通往春场庄间的路口
迎春祭祀礼第二项:巩昌知府用彩鞭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 , 意味着一年的农事开始 。 村民们一起将泥牛打烂 , 各取其土 , 洒在各家的农田 , 为的是祈求当年能有好收成 。 养牲畜的人家 , 将有色土涂在牲畜圈栏墙上 , 可保六畜兴旺 。 春牛被打烂后 , 肚子里塞上的五谷粮食便流了出来 , 人们争先恐后捡拾起来 , 小心翼翼地包好 , 拿到家中 , 放回各家粮仓中 , 预示仓满粮足 。 各村庄派去的代表 , 将捡拾的五谷粮食 , 分一些给没有去迎春现场的村民 , 一是粘粘喜气(春气) , 二是祈求全村五谷丰登 , 粮食满仓 。 随后 , 各官换便服 , 一年高老人牵牛 , 巩昌知府大人掌犁 , 二农夫扶(拉)犁 , 其余官员撒种子、施肥、推土、磨地 , 九推九返后 , 各官和老农夫向北三跪九叩 , 庄严隆重的祭祀礼结束 。
立春|陇西“春场”的历史
本文图片

南边通向村庄的路口
参加迎春祭祀礼的官员顺序为:巩昌知府(从四品)、同知(正五品)、通判(正六品)、陇西知县(正七品)、巩昌营把总(正七品)、县丞、经历、知事、主簿、典史、照磨、司狱、巡检等各路官员 。
按照旧时的习俗 , 立春这天要吃一些春天食物(春饼) , 喝春酒 , 既为防病 , 又有符合迎接春天的意境 。 迎春仪式结束后 , 官员们按事先的安排分别到东郭“来春楼” , “先农坛”参加迎春酒宴 。
立春|陇西“春场”的历史
本文图片

春场的村中道路
据史料记载:“来春楼”、“先农坛”建于宋代 , 后毁于战乱 , 明清两朝都曾修复和重建 。 清朝雍正六年陇西知县鲁廷琰 , 又进行了大规模新建 。
陇西古城自宋代新建后 , 迎春仪式就开始在“春场”举行 , 所以“春场”的历史悠久 , “春场”这个鲜亮的地名也声名远扬 。 在陇西古城墙未拆之前 , 东来西去的人都要经过“春场” 。 向东去的人 , 出永安门(东门 , 按八卦学说 , 东门是生门) , 经东郭(东关) , 过荆河(南河)翻过河堤 , 进入“春场” , 再从紫来村便道上路去文峰等地 。 从东面来的人必须经“春场”过东关 , 才能进入陇西县城 。 解放后 , 交通发达 , 人们经316国道通行 , 这样“春场”就显得冷清了 。 但是“春场”吉祥的名称延续至今 。 “春场”村地势平坦 , 绿树环绕 , 道路干净整洁 。 民国初重建的坐东朝西的过街楼(俗呼打春台) , 虽然破旧 , 但依然保留着古老的风貌 , 散发着春风的气息 。 “春场”是陇西历史的遗存 , 是历史的印记 。
立春|陇西“春场”的历史
本文图片

以“春”命名的酒店屹立于国道旁
2003年笔者调查陇西古庙遗址时 , 曾有一位九十岁老人讲了两件事 , 第一:每年打春抬轿子的民夫全都是文峰曲家沟人 , 因为曲家沟人会“调眼观色” , 至今还有这一俗称 。 第二:“新中国成立初期 , 春场村社火很红火 , 有一段开场顺口溜:“春场春场春风顺畅 , 千年轮回 , 岁岁富强 , 紫气东来 , 太阳红亮 , 人勤春早 , 五谷满仓 , 锣鼓一响 , 全家安康 。 老掌柜呀细听端详 , 多给赏钱 , 多播吉祥 。 小钱出大财进 , 金光闪闪元宝滚进来!请上‘财神(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