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衣|“独流三月不成春”

《枕下诗》一集以时间编排 , 我即以诗人笔下的团泊洼等与方志有关的诗歌为例 , 略作评述 。
1970年只有三首诗 , 其中一首《自嘲》为全集第一首 , 其诗序言说:“初到沙城干校 , 自嘲 , 作打油诗 。 ”沙城镇是河北省怀来县城治所 , 1969年文化部五七干校肇始于此 。 自嘲 , 也是诗集全部的风格基调 , 即打油写法 。 之后是两首《喜讯》 , 序言中又称“七月二日 , 干校迁至宝坻牛蹄河” 。 1970年 , 五七干校迁移到宝坻县牛蹄河 。 这首诗 , 源于黄永玉的爱人梅溪写给吴祖光的一个条子 , 说是见到了新凤霞 , 故而吴喜出望外 , 作诗记之 。 其中有句为:“喜得佳讯从天降 , 正是磨镰收麦时 。 ”
【棉衣|“独流三月不成春”】1971年的题记称:“是年干校又迁至静海县团泊洼 , 地处独流减河之南畔 。 ”这个题记分别提到了静海县、团泊洼和独流减河三个地名 。 静海县有史可查 , 不必多言 。 团泊初是一村名 , 后又有团泊公社 , 而今为团泊镇 。 “洼”是自然概念 , 天津洼淀纵横 , 雨时积水成为水域 , 晴时则是旱地 。 团泊洼即是一片茫茫旷野 , 它和现今为人所熟知的团泊湖不是一个概念 。 郭小川的名作《团泊洼的秋天》 , 其中有“野性的独流减河也不再喧哗”一句 , 独流减河也因此名躁于世 。 五七干校旧址 , 与此河近在咫尺 。
1971年 , 诗集中只有一首诗 , 题为《书忿》 , 序言称 , 其子吴欢十五岁被遣送到北大荒 , 临行探父未获批准 , 是年年末要来五七干校探父又遭拒绝;得知此消息当夜 , 狂风怒吼 , 故而题诗 。 序中虽未提及天津地名 , 但写到干校 。
1972年 , 吴祖光写诗35首 , 占了这部诗集的绝大部分 , 其中所写团泊洼地域的诗有7首 , 本节先说其中6首 。
《环顾》:“沪港渝荒古燕幽 , 风云花雨少年游 。 何期蚁聚团泊洼 , 环顾于今尽白头 。 ”此诗首句回顾了作者之前在各地的生涯 。 从“蚁聚”来看 , 团泊洼这里的老友的确不少 。
《棉衣》:“渤海风来白日昏 , 独流三月不成春 。 棉衣不尽缠绵意 , 既暖还寒又上身 。 ”“独流三月不成春” , 指独流减河之畔严寒的早春 。
《“五一节”有感二首》(其一):“心逐杨花柳絮飘 , 京津唇齿比星遥 。 春阑不见猩红色 , 渤海风来似剪刀 。 ”这首诗的思家之情写得含蓄一些 。 京津两地虽唇齿相依 , 却又比星星还要遥远;也就只能盼像杨花柳絮一样 , 说不上还能飘回北京吧 。 后面两句如《棉衣》诗 , 写春寒 , 亦喻世事寒凉 。 “渤海风来似剪刀”一句很准确 , 独流减河是直接泄入渤海的 , 所以这个地方春天风很大 。
《感怀三首》(其三):“运动势如失驭马 , 流光疾似下坡车 。 六年引颈悬团泊 , 俟河之清寿几何?”“六年引颈”一句让人疑惑:首先吴氏在此所待时间应为五年;而且 , 作者在1972年又怎知自己在此待几年的呢?
《蛛网》一首题记为:“团泊洼中秋 , 室内蜘蛛网到处结网;茶杯放在案头 , 转顾之间亦有蜘蛛网丝 。 因作小诗 , 盖纪实也 。 ”诗曰:“秋月三圆照减河 , 客心夜夜唱离歌 。 至今身在盘丝洞 , 处处蜘蛛结网罗 。 ”如果按诗中所言 , 那么1970年中秋 , 作者也在此度过 。
《有寄》:“绿野清川待罪身 , 等闲无赖作诗人 。 独流河底盈盈水 , 不洗心头一点尘 。 ”这首和上一首都写到独流减河 , 而且写得都很抒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