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面&德州大运河“白面口子”,一个古时德州人慷慨任侠的故事

文|随心
白面&德州大运河“白面口子”,一个古时德州人慷慨任侠的故事
文章插图
这个故事虽然在相关的资料中查询不到,可它确实是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
“白面口子”的故事,在德州运河西代官屯一带,可以说是无人不晓无人不知。可要是问其他地方的德州人,恐怕知者就甚少了,即便是此故事起源地的青年人,也说不清除了。
白面口子(白面口袋、白面嘴等)是个地名,意思是在这个地域,有人用白面堵住过运河所开的口子。它的位置在河西代官屯村西南一华里左右的运河大堤上,具体的说,它就是这一段运河大堤的名字。
这段河道是一个不大的回转弯,水流直冲河西大堤后,又拐向东南。每到南运河洪水泛乱时,这段大堤就要承受很大的压力,是一个险工之地。解放后,政府已将此处的河道进行了部分调直、改道。虽仍是一处险要之地,但比起没改道前好多了。
所以,由于运河不断的改道,运河大堤不断的加高、加宽、移动等原因,现在已找不到原来决口的具体位置了。故现在已没办法确定它的固定位置了,就成了大约长一华里左右,这段运河大堤的名字。
要说清楚白面口子这个地名的来历,那得从明朝初期说起。话说明初的“靖难之役”,使德州周围成了“万户萧条鬼唱歌”的荒凉之地。靖难之后,朱棣当了皇帝,他深知知德州城是个战略要地,即对德州城采取了诸多发展经济的优惠政策。当时移民屯田的痕迹,今日仍历历在目,运河西的第三屯就是其中一个典型。
在明.永乐皇帝的屯粮和移民政策的施行中,由山西洪洞县迁徙来的,金、解两姓的军籍户,入住到了德州的运河西岸,被指定为第三屯的地方。因地多人稀两家分住东西,随着德州城的日益繁华,后来又迁来了郭、杨等姓氏的人家。随着历史前进的步伐加快,该村逐步形成了东西两个第三屯(现已划归河北省管辖),简称东第三、西第三。
由于明.永乐年间对德州城的军屯和民屯,均采取了不服官差、杂徭等优惠政策,加之德州人的勤奋拼搏,这里的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不久,德州城就跨入了全国三十几个主要的商业交通重镇。
起初,第三屯的金、解两家,除了努力开荒种地外,还做些力所能及的副业。据第三屯的老人们说,金家重视后代人的读书,故进入了书香门第的行列,走上了官宦之路,后来,全家移到了德州城里居住。
解家偏重商业,起初在家磨面到城区或码头上去卖。后来在城里买下了店铺,成了在家加工、到城里去卖的粮食商人。白面口子的故事,就是在这个时期,发生在解家人身上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明清以来,德州城成了一个文化底蕴浓厚的地方,民间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德州人养成了勤劳厚德,贵礼尚义,慷慨任侠、诚信豪爽的优良传统民风。第三屯的解家,日子虽然过的比较富裕,可深受周围这种优良传统和民风的熏陶,慷慨任侠、诚信豪爽的优良传统深深的扎在他们家人的心里。
到了清.康乾盛世年间,德州城的经济和人文均达到了历史的顶峰,大运河里的漕运、民间的航运事业均异常的兴旺,从而带动了德州城各行各业的发展。
这时第三屯的解家,已传到了解宝岐先生这一代上。由于全家人勤劳厚德,家境在周围数一数二,已步入了富户的行列。可他们家慷慨任侠、好善乐施的家风也传承了下来,故只要他家听到或遇到村里或附近村庄有断炊的乡亲,就会主动的送米送面上门。每逢庙会他家还会搭粥棚,舍粥于贫困的百姓们。因而,他家的生意也随之越来越红火了,成了远近闻名的大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