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面&德州大运河“白面口子”,一个古时德州人慷慨任侠的故事( 二 )


他家也在第三村建起了宽敞明亮的深宅大院,时至今日,解宅仍是第三屯人的骄傲,到村里一提起解家,第三人就会骄傲的说:老年间我们村就有著名的“解宅”。
话说,清.雍正年间,每到夏秋季南运河就闹大水,严重地威胁着朝廷的漕运和两岸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某年,正当秋季农民期待丰收之际,大运河又闹起了大水。这天,解宝岐先生赶着大车,车上装着满满的一车面粉,要去城里的铺子里去送面。
他出了村顺着河堤向北走,要到许家摆渡口处去过河。当他走到代管屯南大运河的拐弯处,突然发现运河的大堤上,有一处被洪水刚刚冲开的小水沟,洪水正顺着小水沟急速向堤外流去,而且,小水沟迅速的在加宽加深,水沟里洪水的流速也越来越快,运河决口溃堤危在旦夕。
解宝岐先生见后,当即惊出一身冷汗,须知“蝼蚁之穴、可溃千里之堤”,今所遇到的可是条水沟而不是蝼蚁之穴呀,它的危险就可想而知了。谁都知道,如不将此水沟及时堵住,顷刻间堤下乃至几十里之内的,百姓们的家园及其待收获的庄稼,将全部荡然无存,毁于一旦。
情急之下,他高声叫喊着“这里开口子了!大家快来呀!”与此同时,毫不犹豫的急速将车上装着白面的口袋全部丢进了水沟里,暂时减轻了洪水的流速和水沟的扩大。
随之,周围的百姓闻声急速赶来,快速的对豁口进行了抢修加固,运河大堤保住了!百姓们的生命和财产保住了!是解宝岐先生急中生智、奉献了一车白面,才避免了一场溃堤之灾。当即人们对解宝岐先生赞不绝口、感激涕零。可解先生却说这是应该的,随即赶着空车就返回了第三屯。
事后,附近几个村的百姓为了感激解家,为其送上了《舍私救堤》的金字牌匾,挂在了他家的大门上,以示谢意。也有的村主动的给他家送去了麦子,可解家说什么也不收。因而,就一度出现了夜间人们将麦子偷偷放在解宅大门前,白天解家将其磨成面,再分送到附近较贫穷人家的感人盛况。
与此同时,经各村管事的商量后,就将此事联合上书德州城的州衙,知州闻此“舍私为民”的典范,立即下令广为宣传。由衙门加倍赔偿了解家的白面,奖励了部分银两,并将被解宝岐救下的这段河堤命名为“白面口子”,以警示此处为危险之地,今后需加强防范,启迪和教育后人,要学习解宝岐先生舍私为公的精神。
事后,解家在城里的米面铺,异常火爆了起来。一时德州城出现了,因能吃到“解家磨坊”的白面而骄傲的潮流,弄得解家应接不暇。
可能是解家不愿意出这个风头,或是有其他的原因,不知何时他们家就搬出了第三屯,不知了去向。所以,现在的东、西第三屯均没有了解姓。
当时,抢购解家的米面,这不过是一阵风而已。几百年过去了,这段动人的故事,却一直在德州城的民间流传着,“白面口子”这个地名却牢牢的写在了德州人的心里,启迪着德州人的美好心灵。
白面&德州大运河“白面口子”,一个古时德州人慷慨任侠的故事
文章插图
2005年后,漳卫南运河德州河务局在此处立了块“白面嘴险工”的石碑,虽然,所写的名字与传说的略有出入,但它却又使这段真实的故事得到了认可和传承。
注:
1、第三屯:1951年前属山东省德县管辖,1951年国家区域属地划分时,划归了河北省故成县。
【 白面&德州大运河“白面口子”,一个古时德州人慷慨任侠的故事】2、白面口子:也叫白面口袋、白面嘴等,可附近居民都称其为白面口子,因口子是德州人的一句土语。即河堤决口,德州人称其为“开口子”,“白面口子”就来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