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286件文物展示福寿文化,慈禧指画《菊花图》颐和园首度亮相

4000年前的彩陶就有了福寿文化符号、慈禧太后51岁时用手指画了菊花图、明明是中国产的暗八仙瓷器却叫“克拉克盘”......如果走进颐和园正在举行的“园说Ⅲ——文物中的福寿文化与艺术特展”,这些独特的展品都能近距离观赏。
颐和园#286件文物展示福寿文化,慈禧指画《菊花图》颐和园首度亮相
文章插图
由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主办、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承办的“园说Ⅲ”首次聚焦园林中的福寿文化与艺术,联合国内18家知名文博单位,共同展出286件/套文物藏品,全方位、系统地展现了中国福寿文化。
颐和园#286件文物展示福寿文化,慈禧指画《菊花图》颐和园首度亮相
文章插图
【观展解码】
半数产品为三级以上文物
对于“园说”展,市民并不陌生。
前年,“园说——北京古典名园文物展”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开幕,展出青铜器、瓷器、玉器、漆木器、书画等北京市属公园园藏文物190余件,吸引大量游客前往参观。
去年,“园说II——颐和园建园270周年文物特展”在中国园林博物馆隆重亮相,数百件展品从战国跨越至近现代,其中近六成的珍贵展品首次“走出大墙”面向公众展出。
今年,“园说”系列启动第三期,主题确定为福寿文化。
颐和园#286件文物展示福寿文化,慈禧指画《菊花图》颐和园首度亮相
文章插图
据颐和园党委副书记秦雷介绍,今年在颐和园博物馆和“德和园”扮戏楼举办“园说Ⅲ”,讲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福寿文化。展览分为“福寿绵长”“寿山福海”“福寿万象”“福寿满堂”及“福寿攸同”5个展览部分,展品时间跨度四千余年,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跨越至民国时期,展品涉猎丰富,包括了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西周青铜器、汉代的铜印、封泥、画像砖、唐代铜镜、宋代瓷器以及明清时代的家具、器物、字画,甚至还有从唐代开始的外销瓷器。本次展览展出文物不仅数量达286件/套 ,而且文物品级也很高,三级以上文物达到展品数量的一半左右。
颐和园#286件文物展示福寿文化,慈禧指画《菊花图》颐和园首度亮相
文章插图
“其实这是一场沉浸式的展览。”颐和园文物管理科科长隗丽佳告诉采访人员,颐和园的前身是清漪园。乾隆皇帝在《御制万寿山昆明湖记》中曾表述了两个修建清漪园的理由:一是治水,二是为太后祝寿。因此,在颐和园中,福寿文化元素无处不在,无论是福山寿海这样的自然景观,还是乐寿堂、仁寿殿这样的殿堂,甚至是房檐、窗棂、地砖、墙砖上的大量符号,也都体现着皇家对福寿文化的追求。
游客在逛园和观展的过程中,可以充分感受到实景与展品带来的双重体验。
【观展亮点】
4000年前就有了“福寿符”
展品:马厂类型四大圈纹万字纹双耳瓮
在“福寿绵长”展区,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件新石器时代彩陶文物,名为马厂类型四大圈纹万字纹双耳瓮,出土于青海民和县马厂塬附近,距今近4000年历史。“瓮”在当时是人们使用的一种生活用品,主要用来盛水或盛酒使用。这件文物看上去有些粗糙,造型并不美观,颜色也不艳丽,一个看似普通的瓮为何得以入选“园说III”?
“这件文物最珍贵的地方,是它身上的那个‘卍’字纹。”颐和园讲解员舒乃光指着器物身上的一个纹饰说,“虽然这件文物在器形及工艺上都难以称得上成熟和精美,但我们在它的器身上却可以看到我国最古老且流传甚广的传统纹饰”。舒乃光说,自汉代以来,“卍”字纹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常常代表着和谐永恒的美好寓意。而在新石器时代,“卍”字纹的产生主要是经由“蛙纹”演变而来的。“蛙类动物普遍繁殖能力较强,所以这种纹饰的产生主要体现出当时人们对原始生殖能力的崇拜,以及对生命长久延续的追求。”由此也可以看出,早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们或许就已经产生了向往“多福多寿”的思想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