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286件文物展示福寿文化,慈禧指画《菊花图》颐和园首度亮相( 二 )


颐和园#286件文物展示福寿文化,慈禧指画《菊花图》颐和园首度亮相
文章插图
马厂类型四大圈纹万字纹双耳瓮被掠走百余年数次辗转“物归原主”
展品:“海屋添筹”人物故事紫檀嵌牙插屏
每当看到文物展品,就想知道这件文物背后的故事。
在“园说III”,有着曲折故事的展品还真不少。在“福寿万象”展区,一件清代紫石雕“海屋添筹”人物故事紫檀嵌牙插屏,就为观众讲述了它不为人知的“身世”。
颐和园#286件文物展示福寿文化,慈禧指画《菊花图》颐和园首度亮相
文章插图
“海屋添筹”人物故事紫檀嵌牙插屏这件插屏制作工艺精美,工匠们利用浮雕的手法刻画出深浅不同、过渡自然的山峦、楼阁、仙鹤与神仙。“别光看工艺高超,插屏中还有故事。”舒乃光走近屏风,分别给采访人员找出了3个人物。原来,在画面正中,有3位老人正在相对交谈。
3位老人正在互相攀比年龄。一位老者说:我已记不清自己的年岁,只记得小时候曾和开天辟地的盘古相熟;另一位老者则说:我曾经随手扔掉的蟠桃核,长成的树已经和昆仑神山一样高了;最后一位老者说:每当我看到沧海变为桑田时,就令仙鹤叼一支竹筹进行记录,现在这些竹筹已经堆满十间屋子了。舒乃光说,这是取自于宋代《东坡志林·三老语》中“海屋添筹”的故事,因为它象征着祈福祝寿的吉祥寓意,所以经常被用作祝寿题材。
这件插屏文物还有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1860年,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遭到英法联军的破坏并被掠走大量珍宝,这件插屏落在了一名叫哈丁的军官手中,从此一直在其家族中代代相传。1975年,哈丁家族的后人哈丁女士认为这件插屏应该回到原来主人的手中,经过数次辗转,终将这件文物捐还给了颐和园。
51岁慈禧“指画”菊花首亮相
展品:菊花图
在“园说III”的展品中,有多幅与慈禧相关的福寿主题的书法作品。其中,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幅红底白拓的“菊花图”,如果不是展板所示,很多游客并不知道这幅画是由墨本画反向拓印而得来。
舒乃光介绍说,这幅菊花图的原版水墨作品是慈禧太后51岁时创作的,所谓指画原意是指用手指和指节、手背代替画笔作画,用这种方式来画画,更能体现出作画人高超的绘画水准。而这幅作品是先将原作雕刻成石质或木质模板,然后再使用反向拓印的方法,用朱墨填满原图空白处,原作画艺留白,成为该拓印作品的主体,成型后成为一种对比强烈的红底白拓形式。
颐和园#286件文物展示福寿文化,慈禧指画《菊花图》颐和园首度亮相
文章插图
颐和园#286件文物展示福寿文化,慈禧指画《菊花图》颐和园首度亮相
文章插图
慈禧手指画的菊花图这幅“菊花图”一直保存于颐和园文物库房中,这次是首次用于展览,得以与观众见面。
中国瓷器为何有个外国名
展品:青花暗八仙纹克拉克盘
前4个展区都位于颐和园博物馆,第5展区“福寿攸同”则落户德和园扮戏楼。游客走进这里会发现,很多展品具有中西结合的特点。舒乃光说,早在秦汉时期,古代中国就已经形成了“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重要通道。唐宋开始,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代表东方古国文化的瓷器、丝绸、茶叶等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量远销海外,风靡亚欧各个国家。
“盘子就是盘子,为什么还叫克拉克盘?这是什么意思?”听到游客对青花暗八仙纹克拉克盘提出疑问,舒乃光耐心解释。原来青花暗八仙纹克拉克盘是2003年“万历号”沉船出水文物,属于中国生产的传统瓷器,是当年外销瓷器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