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中国最顶流的作家,除了他还有谁( 二 )


鲁迅|中国最顶流的作家,除了他还有谁
本文图片

过去的十多年间 , “鲁迅课文大撤退”的说法常常流传出来 。 (图/IC)
在之后的“文革”中 , 包括教材在内的文化作品遭到全方位的破坏 。 这一阶段过后 , 新时期的教材经历了修正的过程 。 上世纪90年代起 , 全国陆续推广九年义务教育教材 , 在2003年 , 教育部制定了“新课标” , 将语文课的基本特点明确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
所谓的“工具性”无疑是指“听、说、读、写”的能力 , “人文性”则包含了自我精神的提升与世俗关怀 , 从这两种意义上来说 , 鲁迅作品都是十分符合该理念的理想范本 。
因为鲁迅本人特殊的文化政治地位 , 鲁迅的作品在教材中的取舍 , 也是各个时期政治风向在教育领域的一种投射 , 而鲁迅似乎总能与最根本的时代精神相呼应 。
撤出还是保留?
【鲁迅|中国最顶流的作家,除了他还有谁】2013年 , 有媒体报道 , 人教社出版的初一语文课本中 , 唯一一篇鲁迅文章《风筝》被删除了 。 人教社回应说 , 在初中其他年级的课本中 , 仍然保留着六篇鲁迅文章 , 在选入教材的国内作家中 , 其数量依然是最多的 。
过去的十多年间 , “鲁迅课文大撤退”的说法常常会流传出来 。 在时代多元化的语境中 , 鲁迅的作品表达的价值观常常遭受质疑 , 有媒体曾提出 , 当下语文教材视鲁迅为鸡肋 , 更根本的原因在于这个社会革命激情的消退与宽容精神的增长 。
《高中语文》的一位执行主编曾说:“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早期白话文与当下汉语的差异 , 以及鲁迅作品本身的深刻性等原因 , 鲁迅作品教学中确实存在学生难懂、老师难教、教学目标难以实现的现象 。 ”
也有人提到:“长期以来 , 鲁迅在教材中被异化和道具化 , 绝大多数中学课堂除了主题先行 , 肢解鲁迅并把他变成一个战斗性符号外 , 似乎没有更多的本事了 。 ”
但对此 , 鲁迅研究学者陈漱渝认为 , 教学的缺点不能依靠把鲁迅作品从教材中剔除来解决 。 鲁迅作品是否与时代需求相悖 , 是值得认真讨论的问题 , 反映了人们对当今时代的不同认知和对当今需求的不同理解 。
鲁迅|中国最顶流的作家,除了他还有谁
本文图片

鲁迅似乎总能与最根本的时代精神相呼应 。 (图/IC)
而现实情况是 , 鲁迅至今也并未从教材中真正“撤退” 。 2017年 , 全国中小学教材开始统一使用“部编本”教材 , 即由教育部直接组织编写 , 至此 , 人教版、鲁教版等不同版本的教材都将成为过去 。 在全新改版的教材里 , 初中语文依然选取了六篇鲁迅作品 。
小学教材也还是有三篇与鲁迅有关的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少年闰土》和《有的人》 。 这一数量是与过去的教材相当的 。
对此 , “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说:“鲁迅的作品的确难懂 , 有一定历练的人才能深入体会 。 但鲁迅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标志 , 让中小学生接触一点 , 也是必要的 。 有些东西需要时间来理解 。 ”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 , 人们往往会忘记 , 在“课文”的严肃身份之外 , 鲁迅的文章只是众多文学作品中的一部分 。 一个人需要在准备好之后才能阅读某类文学作品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
北大文学教授陈平原曾写道:“中学语文、大学语文的文学课程可爱的地方 , 正是其得失成败不是一下子就显出来的 , 往往潜移默化 , 润物细无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