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沈从文的“另一支笔”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 沈从文创作的描写湘西风情和旧时军旅生活的小说和散文深受读者喜爱 , 有些作品被译成多种外国语言 , 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40年代末 , 他转入文博部门开始从事工艺美术史研究 , 取得的成就同样很高 。 单是这些跨学科领域的成就 , 就足以令人对沈从文的才思和他“手中那支笔”加以赞叹 。 而本文所言 , 则是他手中的“另一支笔”——沈从文鲜为人知的书法造诣 。
对沈从文而言 , 书法不仅是一种伴随终身的雅好 , 而且曾是他赖以谋生的技能 。
沈从文5岁入私塾 , 13岁转入新式小学 , 15岁高小毕业后进入家乡的一个预备兵技术班接受训练 , 年仅16岁就加入了湘西的地方军队 , 闯荡于湘、鄂、川、黔等地 。 虽然以今人的眼光看 , 沈从文仅具有小学学历 , 但是 , 一个人的学识和能力并非完全由学历所决定 。 特别是在文学、艺术领域 , 个人天资、后天学习和生活历练都会成为影响专业素养的重要因素 。
书法 , 历来是私塾中的基础课程 。 我们可以想象 , 清末民初之际 , 沈从文在就读于私塾的八年中必定接受过严格的书法训练 。 而在转入新式小学后 , 他在书法和写作方面还得到过一位名师的悉心指导 , 因而日渐精进 。
在沈从文的青年时代 , 毛笔依然是国人的主要书写工具 , 写得一手好字则是读书人谋职、进身的重要条件 。 《从文自传》中记述 , 沈从文入伍后不久 , 就凭着从预备兵技术班学到的军事知识由一名“补充兵”升任班长 , 并被编入司令部的卫队 。 而此后的军阶晋升 , 则得益于他的书法和写作专长 。 部队在怀化驻防期间 , 由于一个“填造枪械表”的机会 , 擅长书法的沈从文便成为上士司书 。 这件事激发了他习字的热情 。 一有余暇 , 他就在军营中一个戏楼上伏案练字 , 常常一练就是半天 。
大约两年后 , 沈从文因部队溃败而被遣散 , 到沅州投奔一位舅父 , 在那里做过警察所的办事员和团防局的收税员 。 他闲暇时常替舅父及与其唱和的乡绅们抄写诗作 , 并为此而努力地练习小楷 。 受这些文人的熏染 , 他不仅学会了刻图章、写草体字 , 还为因公殉职的警官书写过墓志铭 。 足见当时其书法已具有相当的水平 。
后来 , 沈从文谋求再次入伍 , 几经周折未果 。 一次在部队的书记处帮忙抄写文件时 , 一位高级参谋发现了他出众的文笔 , 当即推荐他到参谋处做了司书 。 自此 , 他习字愈发认真 , 做事也更尽心 。 当时他每月仅有四元钱薪饷 , 居然在五个月内买了十七元钱的字帖 。 当众人已经熄灯就寝时 , 他常常在一盏煤油灯下“很细心地用《曹娥碑》的字体誊录一角公文或一份报告” 。
沈从文步入文坛 , 乃至转入文博、史学研究领域后 , 依然不减对书法艺术的热爱 。 他时常光顾琉璃厂等处的字画店 , 欣赏、购买书法艺术品 , 书法造诣及鉴赏水平不断提高 。 他也把自己的书法作品赠送给朋友和同好 , 其中包括臧克家、黄裳和吴冠中等著名诗人、作家和画坛巨匠 。 他还曾以工整、精巧的隶书为表侄黄永玉的插图集《阿诗玛》题签 , 并以潇洒、遒劲的章草书写条幅赠给妻弟张寰 。
【生活|沈从文的“另一支笔”】透过以上文字 , 是否可管窥从文先生手中的“另一支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