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了不起的游戏:京剧究竟好在哪儿》︱激活传统必先穿越现代( 二 )


同时 , 我们也需要看到“游戏”伴随的问题 。 当下的艺术教育在进步 , 课程也迎来了改革 , 可是懂“游戏”规则(无论是旧的还是新的)的人似乎越来越少了 。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 , 学生逐渐变得不会玩游戏 , 甚至能讲解京剧这个游戏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 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
最后 , 我认为这本书重申了庄子“技近乎道”的说法 , 这也符合古希腊人的看法:艺术是技术 。 本书兼顾了介绍技艺与京剧之道 , 体现了“知行合一” 。
传统|《了不起的游戏:京剧究竟好在哪儿》︱激活传统必先穿越现代
文章图片

孙歌:郭宝昌先生有“范儿” , 这本书也是本有“范儿”的书 。 你要读不出“范儿”来 , 只读书里的一些观点 , 那么你阅读这本书的价值就要大打折扣 。 因此 , 这本书对我的吸引力不在于其字面上的内容 , 而在于它字里行间传达出来的感觉 , 这种感觉在美学上叫做有意味的形式 。 在形式和内容相对的时候 , 内容代表了意义 , 而形式却可能有各种各样的、最饱满的状态 , 虽然你无法把这些形式转化成直接的意义 , 但这就是所谓的范儿 。
书中最打动我的一个细节是传统京剧的演员可以不入戏;演员唱到一半 , 摘下胡子说 , 孩他娘你回家做饭 。 没有人会觉得这是不敬业 。 或许有人会问 , 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这个逻辑是指 , 传统京剧有自己的一套程序 , 这个程序是有意味的形式 , 这个形式和戏剧要传达的内容可以脱节 。 京剧不管内容多么无聊 , 但它通过表演传递出来的 , 是京剧相对的独立的形式 。 这个形式和内容并非是相互排斥或者完全割裂的 , 形式恰恰是以内容为媒介来完善自己 。
所以 , 形式不是为了传达内容而给内容赋予造型 , 它是通过将内容作为媒介 , 来传递一些跟内容错位 , 甚至看似无关的意味 。 这就是郭宝昌先生反复强调的京剧之美 。
从“饱满的形式”这一起点向前推进 , 我们就遇到了游戏的问题 。 游戏的核心在于它缺少实际作用;而形式之所以有价值 , 正是因为它不是意义 , 无法落实到某一种内容上 。 但正因此 , 内容可以和形式产生相互关联 , 相互媒介的关系 。
现在的文化产品是直奔主题的 , 缺少形式 。 今天 , 我们太缺少真正的形式感 。 我们缺少一种能够把社会、秩序以一种协调的方式统合起来的媒介 。 在这个意义上 , 《了不起的游戏》提醒了我们:打造这个意义上的形式感 , 其实是改变的一条进路 。
传统|《了不起的游戏:京剧究竟好在哪儿》︱激活传统必先穿越现代
文章图片

干春松:我觉得郭老师所说的“游戏” , 是在批评现代京剧表演中过于形式化的东西 , 是希望京剧回归到和生活本质密切相关的游戏的精神 , 玩闹的精神 。 在京剧的历史上就出现“花雅之争” , 当时京剧比昆曲更有生命力 , 更能赢得观众的原因 , 就是因为昆曲脱离了百姓的欣赏趣味 。 一门艺术、一个游戏或一种充满游戏感的技艺发展到一个高级的阶段 , 就会产生出一些特别精细化的程式 。 这种程式就会产生自我封闭的可能 , 最后会越来越脱离日常生活 。 这是自我崇高化所带来的弊端 。 现在的地方戏 , 比如我家乡的越剧也面对着这样的问题 。 京剧相对于昆曲是“花” , 但对地方戏而言就是“雅”了 。 越剧著名演员傅全香到北京来拜访过京剧演员、歌剧演员 , 她说自己唱腔里有歌剧“抖”的声音 。 这样的心理 , 就是希望越剧更为“精致” 。 越剧的草台班子演出和剧团的演出有很大差异 。 草台班子是为了弄口饭吃 , 甚至加入了插科打诨的要饭环节 。 如果戏剧自我崇高化 , 演员把自己当成“艺术家” , 那就会和普通观众的审美脱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