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宰相与丞相的区别傻傻分不清?宰相不一定是丞相,但丞相一定是宰相( 二 )


齐桓公$宰相与丞相的区别傻傻分不清?宰相不一定是丞相,但丞相一定是宰相
文章插图

史书中虽然有关于丞相的记载,但与只是断断续续的出现,丞相这一官职实际存在的时间相较两千年的封建王朝历史,并不算长。但自“九品官人法”的官阶划分制度出现后,在这近千年断断续续的丞相职位传承中,丞相一职最低也是从二品的大员,更多时候是一品重臣。南宋灭亡后,元朝吸纳了中原的文化制度,在常设丞相一职,位居一品。之后明朝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和丞相职位,“丞相”这个官职才正式从历史舞台退下。
宰相并没具体指代某一种官职,任何辅佐君王并掌握朝堂最高权力的人都可以称为宰相。因此,宰相不一定是丞相,但丞相一定是宰相。商汤以伊尹为相,治大国如烹小鲜,而周武王任用周公旦为太宰,于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伊尹和周公都是辅佐王朝建立,帮助君主治理天下的人杰,因此后人将“太宰”和“相”这两个职位结合起来,创造了“宰相”这个词。
齐桓公$宰相与丞相的区别傻傻分不清?宰相不一定是丞相,但丞相一定是宰相
文章插图

虽然伊尹和周公是“宰相”一词的起源,他们生前做的事也和宰相承担的责任差不多,但在他们那个时代还没有“宰相”的概念,通常人们提起最早的宰相时,大多数人想到都是是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主之位的管仲。齐桓公元年,管仲被举荐为相国。用人不疑的齐桓公在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都对管仲放权,而管仲也不负重托,成功将齐桓公送上了霸主之位,而管仲也被后人称为“华夏第一相”。
“宰相”一词用来指总揽政务辅佐君王的人,最早出自《韩非子·显学》:“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将必起於卒伍。”管仲所处的年代和韩非子不算太远,纵然“宰相”一词可能还未流传开来,但类似的概念已经有了,因此后世通常将管仲当作宰相的代表性人物。不过严格来说,伊尹和周公也符合宰相的定义。
齐桓公$宰相与丞相的区别傻傻分不清?宰相不一定是丞相,但丞相一定是宰相
文章插图

基本上历朝历代的最高行政长官都能被称为宰相,其具体职位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呼,比如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相国便是人们通常所指的宰相。随着时代更替,宰相的正式官名有丞相、大司徒、侍中、中书令、尚书令、中书舍人、同平章事、军机大臣、总理大臣等多达几十种。
值得一提的是,宰相并不定只有一个人。比如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将权力职能分散到多位臣子身上,使其之间相互制衡。唐朝中书省的主官为中书令,门下省的主官为侍中,参议政事的中书舍人、门下侍郎是宰相。甚至只要有参议政事、参知政事、同知政事、同平章政事等头衔,都能被称为宰相。
齐桓公$宰相与丞相的区别傻傻分不清?宰相不一定是丞相,但丞相一定是宰相
文章插图

丞相是一个具体官职,在不同朝代的职能不同,不一定是地位最高的官员。而宰相是人们的一种俗称,辅助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在有些时代这种最高官员不止一个人,因此宰相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因此,丞相是丞相,宰相是宰相,两者不是一回事,切勿傻傻分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