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人掩其书” 作为书法家的心学大师( 二 )


同样是在1516年 , 9月 , 王阳明由兵部尚书王琼举荐 , 升都察院左佥都御史 , 即诗序中“正德丙子九月 , 守仁领南赣之命” 。 此卷为王阳明在南京龙江关与前来饯行的乔宇、吴一鹏、鲁铎等人的唱和诗 。 本卷书写流畅自然 , 用笔清劲洒脱 , 体势内紧 , 而行气则疏朗有致 , 为王阳明行草书代表作品 。
尽管为朝廷事务奔波于大江南北 , 王阳明仍十分重视对子侄辈的教育 , 希望他们能够从小立志 , 从事圣人之学 , 养成良好品德 。 上海博物馆藏《示诸侄》作于1517年 , 是一篇有名的家训 。 王阳明以家族长辈的身份为后代做出表率 , 言辞恳切 , 谆谆教导:“吾惟幼而失学无行 , 无师友之助 , 迨今中年 , 未有所成 。 尔辈当鉴吾既往 , 及时勉力 , 毋又自贻他日之悔 , 如吾今日也 。 ”
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 , 王阳明在赣州浰头山取得了剿匪的决定性胜利 , 清理了盘踞于此长达数十年之久的匪患 , 然后他竭尽全力恢复当地百姓的正常生活秩序 。 四月初十 , 他在灯下写就一封向父亲王华(海日翁)报平安的家书 。 王阳明作为家中长子 , 深得父亲的教诲 。 王华于1481年状元及第后 , 官授翰林修撰 , 因其才学出众 , 气度不凡 , 深受明孝宗器重 , 曾赐金带、四品官服 , 圣眷日隆 。 然而 , 云风突变 , 孝宗离世武宗登基 , 太监刘瑾深受宠信 , 专权朝政 。 大臣们纷纷奔走其门 , 唯独王华不肯趋附 。 刘瑾心生恨意 , 于1507年将王华调为南京吏部尚书 , 实为明升暗降 。 1507年 , 刘瑾借王华参与预编《大明会典》出现小谬误之机 , 迫使其辞去官职 。 王华不为所动 , 坦然回乡 , 以读书自娱 。 他虽年已七十 , 仍侍奉百岁老母于床前 , 为世人称道 。 对于这样一位父亲 , 王阳明倍感三生有幸 , 敬爱有加 。 父子深情可见于《寓赣州上海日翁手札》之中 。
1519年 , 王阳明仅用四十多天时间便平定了宁王朱宸濠叛乱 , 却遭张忠、许泰暗算 , 诬陷他有谋反之心 , 明武宗下诏面见 。 这一年 , 王阳明47岁 。 船过安徽铜陵时 , 他特地到五松山前湖田下东小山观传说中的铁船 , 作《铜陵观铁船歌卷》 。 这是他在回南都的舟中所作 , 由“铁船”生发出内心的诸多感慨 , 感叹人生坎坷 。 作品每行以三个字居多 , 行间疏朗 , 字间互不连属 , 通篇字体修长 , 行笔快捷 , 豪放中见沉着 , 遒劲中见秀丽 , 有米芾书法“沉着飞翥”的神韵 。 诚如徐渭所言:“睹其墨迹 , 非不翩翩然凤翥而龙蟠也 。 ”
嘉靖六年九月(1527年) , 王阳明受命前往广西 。 众弟子送别之际 , 王老师撰写了《客坐私祝》 , 以励后学 。 这一卷大字行楷书峭拔俊美 , 端正宽博 , 气息饱满 , 一股凛然正气弥散于纸间 。 这是典型的临习晚唐柳公权书体的结果 。 “字如其人”在王阳明身上最为贴切 。
王阳明虽公务繁忙 , 但最喜与人探讨学问 , 讲授自己的心学 。 松江华亭人冯恩曾给他写信 , 讨教“良知”说 , 王阳明书写旧作以赠之 。 “问君何事日憧憧 , 烦恼场中错用功 。 莫道圣门无口诀 , 良知两字是参同 。 ”如今保存在湖北省博物馆的《良知诗四绝卷》表达了阳明先生对“良知”的理解 。 整幅作品两字一行 , 用笔爽直风健 , 潇洒秀逸 。 这一年是嘉靖七年(1528年) , 王阳明逝世前一年所书 。
王阳明一生 , 有三次悟道 。 第一次是“龙场悟道” , 他悟出“心即理 , 心外无物” , 为他的心学奠定了基础;第二次是“宁王之乱”与“忠泰之难”后 , 他悟出了“致良知”之教 , 为“知行合一”找到了归宿和升华点;第三次是1527年王阳明赴广西平叛前在家乡浙江会稽天泉桥上的“天泉证道” , 他总结出四句话 , “无善无恶心之体 , 有善有恶意之动 , 知善知恶是良知 , 为善去恶是格物 。 ”这是其心学的精华 , 完成了伟大的升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