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在多变的世界追求永恒,上海国际诗歌节多项活动举办( 二 )


赵丽宏表示 , 这些诗歌在创作的时候并没有统一的主题 , 但放在一起后却在精神上与“诗 , 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契合 。
因为编辑的习惯 , 诗人、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刘向东第一时间把29位诗人的作品仔细读完 。 在他看来 , 自古以来 , 但凡优秀的诗人 , 但凡把诗歌作为自己生命的最高形式真诚追求的人 , 总是少有国家主义陋见 , 不属于一个狭小的精神社区 , “他们总是在坚持诗歌本体依据的前提下 , 把诗歌看成世界观、立场和方法 , 铁肩担道义 , 念天地之悠悠 , 独怆然而涕下 。 ”
永恒|在多变的世界追求永恒,上海国际诗歌节多项活动举办
文章图片

《上海文学》第六届上海国际诗歌节特刊
永恒|在多变的世界追求永恒,上海国际诗歌节多项活动举办
文章图片

上海作协副主席赵丽宏在特刊首发式上致辞 。
上海国际诗歌节体现了上海开放包容的精神
本届上海国际诗歌节的举办 , 在赵丽宏看来 , 相比去年还不容易 , “绝对没有想到 , 疫情会延续时间这么长 。 ” 尽管如此 , 能够如期举办 , 也恰恰说明了中国的常态化抗疫、上海的动态清零政策行之有效 , 把疫情对日常生活的影响降到了最低 。
“诗人们没有办法到现场 , 但我们还是可以通过科技手段在一起交流 。 他们的形象 , 他们的文字 , 他们的声音 , 他们的思想和感情 , 都会来到这里 , 跟我们聚会 。 ”赵丽宏以上海作协里的希腊爱神雕塑穿过风雨得以保存 , 来说明上海这座城市的精神特质——开放包容的人类品格 , 以及人民对美和诗意的追求 ,。
杨克每次来这里 , 都能感到一种文化历史的厚重感 , “这座大楼 , 这里的建筑 , 蕴含着曾经有大师在这里呼吸 , 传达着他们的体温 。 ”在他看来 , 如果说今天的中国是巨人 , 上海就是它启航的地方 , 也是新文学和诗歌发源地之一 , 上海还是东西方文化的荟萃之地 。
诗人车延高每次来上海都有新的感受 , 但也有不变的感觉 。 第一个感觉是上海的开放精神 , “尤其站在黄浦江口 , 我的感觉 , 长江就是一根缆绳 , 栓着五湖四海 , 尤其在码头看的时候 , 那种忙碌 , 与世界的接轨 , 让我们感到这个城市是开放性的城市 。 ”此外 , 上海的深厚的中西方文化底蕴以及一丝不苟的精细化精神 , 也让他印象深刻 。
在诗人们看来 , 上海国际诗歌节能够连续举办六年 , 尤其是疫情时期的两届 , 正是上海这种城市精神和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最好体现 。 六年里 , 上海国际诗歌节蜚声国际 , 日益成为中国诗人走出去和国际诗人看中国的一个良好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