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楼拜|追求“客观”真实的小说大师——纪念福楼拜诞辰200周年( 三 )



《布瓦尔和佩库歇》 福楼拜 著
不知道为什么 , 读这部《布瓦尔和佩库歇》 , 总让我联想起我曾翻译过的、比福楼拜小一辈的作家于斯曼的那本《逆流》 , 大概 , 这两部作品都有某些“颓废”“遁世”的意味吧!
现代派大师们对他的推崇
后世的作家和评论家 , 尤其是法国作家中的普鲁斯特、新小说家领袖级人物阿兰·罗伯-格里耶和克洛德·西蒙 , 都对福楼拜这位“现代派先驱”崇拜不已 。
普鲁斯特在他的文学论著《驳圣伯夫》中 , 指责了文论大家圣伯夫对十九世纪一些作家的不公评价 , 其中就包括福楼拜 。 他认为 , 圣伯夫当时处在文坛至高无上的地位 , 根本不必嫉妒其时还默默无闻或深受摘贬的司汤达、奈瓦尔、波德莱尔 , 还有福楼拜 。
克洛德·西蒙在几次讲座中反复谈到福楼拜写作时的认真与细腻 , 深深为之感动:“同样 , 比较一下福楼拜为准备《包法利夫人》而匆匆写下的‘脚本’和小说最终的撰写形式 , 也是很有教益的 。 ”西蒙把福楼拜看作对自己产生重大影响的大师 , 还认为 , 福楼拜与普鲁斯特在“描绘”方面是走在同一条线上的 。
罗伯-格里耶也在一次广播谈话节目中 , 把福楼拜认作自己的“老师”:“我把他认作新小说之父:他就是福楼拜 。 ”罗伯-格里耶说 , 自己这样的作家“是在另一些小说家之后发明了一个虚构世界 , 而那些小说家已经在他们之前发明了世界 。 对我来说 , 那些小说家就是卡夫卡、福楼拜、福克纳、博尔赫斯 , 我尽可以这样列举相当数量的精神之父 , 他们很显然激励了我来写作” 。 他特别以福楼拜小说《包法利夫人》开头对夏尔·包法利的帽子的描写为例 , 来说明文学是“极端”的 。 认为这样描写一顶帽子的“极端”写法 , 大大地超出了所谓“适当描写”的准则 , 从而创作出了福楼拜特有的一种风格 。 罗伯-格里耶还多次声明 , 正因如此 , 现代小说可以说是从福楼拜开始的(假如不算上狄德罗的话) 。
译本很难体现文体追求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 , 王文融老师(她后来翻译过福楼拜的《情感教育》)为我们开了一门选修课 , 就是“《包法利夫人》的阅读” 。 期末每人要写一篇课程论文 , 我写的是小说次要人物药店老板郝麦的形象 。 当时写的时候 , 遵照的方法是“人物性格分析” , 围绕着“小说次要人物对作品主题的烘托与呼应”来展开几个层面的分析 。 当然 , 文章写得不怎么像样 。 现在回想起来 , 郝麦这个人物 , 大概是可以看作作者福楼拜在客观性写作的同时 , 抓取的几个可作为证人的“旁观者人物” , 也可以看作作者所设想的读者和批评者可能发出的某些声音 。
福楼拜|追求“客观”真实的小说大师——纪念福楼拜诞辰200周年
文章图片

福楼拜的《情感教育》
很久之后 , 我指导的一个博士生的博士论文对《包法利夫人》的几个汉译本做了“文体学”上很精彩的分析 , 让我深深认识到:福楼拜是很难翻译的 , 作者在文体学上的追求在被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译本中 , 大概是很不容易被看出来的 。 所以 , 最好还是去读原文!但这又是大多数人做不到的 。 如何办?没有办法 , 只有对译文保持一定程度的警惕了!
行文至此 , 让我们不妨也来轻松幽默一下 , 说一说福楼拜的另一面吧:众所周知 , 福楼拜出生于一个医生世家 , 他父亲是外科医生 , 他哥哥子承父业 , 成了一个名医 。 与他哥哥相比 , 居斯塔夫·福楼拜幼年的时候发育迟缓 , 好不容易才学会读书认字 , 据说他九岁上学的时候才刚刚学会了字母的拼读 , 也算得上是家中的一个“白痴”了 。 后来 , 二十世纪的作家萨特曾经以“家庭的白痴”为标题 , 写了一本厚达两千多页的书 , 谈论的就是福楼拜 。 我已接受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邀请 , 来翻译这部长得有些“可怕”的巨著 。 或许 , 等我翻译完它之后(一年以后吧) , 我应该会对福楼拜其人其事有更多的发言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