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著名学者易中天多次批评余秋雨,文人相轻余秋雨我不认识他( 二 )



余秋雨#著名学者易中天多次批评余秋雨,文人相轻余秋雨我不认识他
文章插图

易中天最开始接受邀请的时候,当时觉得能通过电视媒体宣扬历史文化是件好事,于是二话没说很快就答应了下来。自他品三国后,全国人民记住了易中天这个名字,相比起以前沉闷的教科书式讲解,易中天的品三国清新活泼,以全新的视角带给人们有趣又严谨的历史知识。我们能够看到,易中天的成功并不是比学术研究,而是在于学术的精髓:教书育人,将知识灌进普罗大众,让历史不再晦涩难懂,让群众更愿意去接触历史,这是易中天最成功也是最吸引人之处。当然,这二位的摩擦也可以看作是当作同行比较的典范,毕竟都上过了电视,都擅长著书立说,媒体总是有事没事就把这二人放在一起比较。余秋雨从始至终都自以为品性高洁,但是08年的一场汶川地震将他推向争议的中心。

余秋雨#著名学者易中天多次批评余秋雨,文人相轻余秋雨我不认识他
文章插图

那年,余秋雨公开表示自己一定会向慈善机构捐款,然而这笔款项始终是个口头承诺,因为慈善机构自始至终没有收到过来自余秋雨的任何捐赠。面对社会各界的质疑,余秋雨当时解释道自己其实为灾区学校建造了三个图书馆,并且捐赠了图书。由于因为一直拿不出来证据自证清白,所以余秋雨还是无法消除广大网友的质疑,最后他只能到处宣称这是一场造谣。对于此事,易中天直接公开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通篇都在言辞犀利地质疑余秋雨的“诈捐”,并评价余秋雨是一个不讲诚信的人,当时,他还对此事件做了一个总结“出来混迟早要还”。当然,对于易中天公开表态,余秋雨看似根本不在意:“我知道易中天讲课挺好,但是我没有听说过他。”

余秋雨#著名学者易中天多次批评余秋雨,文人相轻余秋雨我不认识他
文章插图

表面的云淡风轻只是看上去风平浪静,要不然余秋雨也不会在后面的《我等不到了》一书中,写到易中天讲的品三国里面全是权谋争斗,甚至暗讽对方的文笔“欠佳”。当然,我们肯定会觉得这种评价比较牵强附会,但是他俩之间的明争暗斗就是在你来我往的笔墨笑谈之间进行,甚至“爱上”电视的余秋雨,时不时地在电视节目上调侃易中天“过于耿直”。于是,“耿直”的易中天被问及余秋雨的时候,就只是表示,对于余秋雨,他是心存一份敬意,但更多的还是不以为然。

余秋雨#著名学者易中天多次批评余秋雨,文人相轻余秋雨我不认识他
文章插图

易中天其实很反感媒体将他们比来比去,他认为余秋雨跟自己就不是一路人,从内心就非常不认同余秋雨的所作所为。这场“诈捐”只是一个导火索,将二人的矛盾放到了台面上,以至于后面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二人都是当今的文坛巨匠,但是总是“你来我往”地针锋相对,让人不免产生一种疑问,文人之间真的相轻吗?同行之间必须要互相倾轧,注定成为冤家吗?看着这些年余秋雨总是将自己塑造成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却被“诈捐”给掀开,一朝败北。易中天看起来更像是积极努力为世人揭开真相的那位“君子”。

余秋雨#著名学者易中天多次批评余秋雨,文人相轻余秋雨我不认识他
文章插图

这种事情不可能分出是非胜负,只是看起来像是文坛的一场闹剧罢了。但是易中天带来的品三国之中的热血历史,余秋雨漫漫求索写出的《文化苦旅》,都是能够丰富我们精神内容的宝贵文化财富。04 看到事物背后的本质其实每一个文人学者都是值得我们尊重的,我们所说的文人相轻并不是一种单纯意义上的贬义词,余秋雨和易中天都是有着自己见解的人,他们会被人崇拜甚至被人诟病,只因一言一行皆被放大到公共场合。只要输出自己的观点就说明这是一件好事,其实回头看看中国上下五千年的灿烂光辉,从百家争鸣开始,每一个时代都会有不同的学术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