驽马@当代散文||“食鱼无反”考析

文/吕树建
驽马@当代散文||“食鱼无反”考析
文章插图
昨日与友人闲聊,邀其到我老家沂南县竹泉村等地游览。她说,曾去过,风光的确不错!
想起她是齐文化学者,便又推荐沂水县的纪王崮。此崮是典型崮貌风光,号称“沂蒙七十二崮”之首,且2012年至2013年在崮顶发现多座春秋古墓,都是王侯规格,重大考古发现一时轰动全国。这次考古也证实,纪王避乱于崮并非只是古老的传说,甚至有专家断定,纪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城堡国家。
听到此处,友人立即给我讲了“食鱼无反、勿乘驽马”的成语。心中暗忖,不亏是齐文化学者,没想到一个柔柔弱弱的女子心里还有那么厚重的文化,不禁对其增加了几分尊敬。
结束闲聊后,立即从网上查阅这个成语,想及时补上这一课,也满足一下好奇心。不查则以,越查越觉得有意思,越查越有一些疑惑,如同旱季在深山中突然发现一处细泉,便马上兴奋地挖掘起来,看看这泉到底能有多大水量,能灌溉多少饥渴的禾苗,能供多少人畜饮用。
现在,先把从百度查得的《晏子春秋》的一段原文照录如下:
景公游于纪,得金壶,乃发视之,中有丹书,曰:“食鱼无反,勿乘驽马。”
公曰:“善哉!知苦言,食鱼无反,则恶其鱢也;勿乘驽马,恶其取道不远也。”
晏子对曰:“不然。食鱼无反,毋尽民力乎!勿乘驽马,则无置不肖于侧乎!”
公曰:“纪有书,何以亡也?”
晏子对曰:“有以亡也。婴闻之,君子有道,悬之闾。纪有此言,注之壶,不亡何待乎!”
驽马@当代散文||“食鱼无反”考析
文章插图
现将其译成白话文:
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景公,有一次到纪国故地游览,得到了一只华美的“金壶”(实为铜壶)打开一看,里面藏有一纸丹书(用丹砂写的字),上写着两句格言:“食鱼无反,勿乘驽马。”
齐景公感慨道:“这话说得好啊!堪称箴言。吃鱼不翻鱼身,是因为讨厌鱼的腥气太重;出门不骑劣马,是嫌弃劣马不能走很远的路。”
晏子对景公说:“吃鱼吃一半,不翻吃另一半,是不要竭尽民力;弃用劣马,是告诫不要在身边安插品行不端的小人。”
齐景公便反问晏子:“纪国有这样好的格言,为什么还灭亡了呢?”晏子回答说:“亡国是有原因的。我听说,君子有了正确的学说和主张,要高高地挂在街巷的大门之上,照着去做;纪国虽有丹书格言,却装在大金壶里不去实行,不亡国还等什么呢?”。
这个寓言,有情节,有内涵,寓意深刻,特别是君臣一问一答,也体现了各自的见识和格局,晏子借机讽喻,劝诫君王要以民为本,珍惜民力,要亲贤臣远小人,有了好的政策,要广告天下,并要抓好贯彻落实。一个聪明智慧的贤相能臣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
在为寓言故事点赞的同时,我对他们君臣关于“食鱼无反”的理解有些不同的看法,不吐不快。
首先,“食鱼无反,则恶其鱢也”。把鱼已经吃了一半,把剩下的那一半翻过来,能有多么大的腥气味?齐景公竟然说,不翻另一半的原因是嫌弃鱼的腥!齐景公的这个思想见识和逻辑推理未免太牵强了!
晏子将“食鱼无反”理解为,告诫为政者不要贪得无厌,耗尽民力。即在晏子看来,留一半不翻是为了节约。但鱼不是别的东西,如果吃了一半,另一半不吃,剩下的也不好保存,既然不好保存,留下岂不更是浪费?浪费了才是耗尽民力呢!晏子虽是借题发挥,进行讽喻,但此种引申发挥也有些勉强。如果晏子的意思是,留下另一半给老百姓吃,要心中始终想着百姓,更能说明晏子仁德。当然,如果在吃鱼之前,就先留下一面(半)给百姓,那晏子及纪国的先人的民本思想就更体现得淋漓尽致了,因为“现在”给老百姓吃的,毕竟是君王大臣们吃剩下的。当然,我们不能对古人要求太高,毕竟这样的境界,在当今也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