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节|“首次”“全新”频现上海国际文化交流中

上海博物馆一楼大堂里 , 正在举行今年最后一个特展“仪象万千——明代彩色釉陶俑特展” 。 数十件彩色釉陶器中 , 有两尊人物陶器是离开中国百年又回归的“故人”;旁边的“东西汇融——中欧陶瓷与文化交流特展”逾200件(组)展品和图像 , 则来自全球17家博物馆和收藏机构 。
“没想到不出国门 , 还能看到这么多全球顶级文物和艺术品 。 ”前来观展的市民胡旭翻开自己的“观展笔记” , 那里面记录着她今年参观的24场展览和活动 , 其中绝大部分是国际性文化活动 。
国际疫情形势仍不明朗 , 国际商旅交通阻碍重重 。 但在不少市民和游客的亲历中 , 即将过去的2021年 , 世界顶级的艺术品、文物纷至沓来 , 各类文化艺术展览和活动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仍不断举办 。 上海的国际文化交流表现出强大的活力 , 为疫情常态化防控之下的国际文化交流探索着创新方案 。
汇融全球博物馆力量
“东西汇融——中欧陶瓷与文化交流特展”的压台展品 , 是一幅长171.3厘米、宽79.5厘米的陶瓷壁砖 , 顶部描绘的是《西游记》中观音和孙悟空——这件收藏在荷兰国立博物馆的17世纪末文物 , 记录着历史上中西方文化的碰撞 。
“展览的主题是早期全球化中的东西汇融 , 而展览本身则是全球博物馆力量的汇融 。 ”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用“熬”来描述这场疫情发生以来堪称国际博物馆界“参与地区最广、参展规格极高”的展览筹办过程 。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计划——方案一再调整 , 展期多次延迟 , 重新策划展陈的展览于今年10月底亮相 , “这不是简单地引进一个展览 , 而是原有展览的再策划再创作 , 呈现的脉络结构和整体风格很不一样 , 其中至少70%的展品是新加入的 。 ”
“首次”“最大”“全新”这些关键词 , 在今年上海国际文化交流中频频出现 。 今年7月30日 , “爱即色彩——马克·夏加尔展”在上海久事美术馆开幕 , 是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夏加尔作品巡展;作为浦东美术馆开馆展览之一的“胡安·米罗:女人·小鸟·星星” , 也是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米罗作品展;包括3幅《睡莲》在内的“莫奈与印象派大师展”今年8月刚一落幕 , 拉斐尔、提香、鲁本斯等名家作品又随“文艺复兴至十九世纪——意大利卡拉拉学院藏品展”而来……“城市的发展不光要有经济的增长 , 也要有宜居的环境 , ‘软实力’能吸引更多的国际人才、企业和机构 。 ”在业内人士看来 , 上海“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 , 是“人民城市”的生动写照 。
会场交流变“云上对话”
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上 , 执导过《无主之地》的波黑导演丹尼斯·塔诺维奇在答应出席上影节“电影大师班”活动后一度“失踪”了 , 在最后一刻才联系上影节并完成连线调试 。 疫情让国际交通变得艰难 , 但与国际顶级影人对话的“电影大师班”从未中断 。 昔日的会场交流变成“云上对话” , 变数在增加 , 线下工作只多不少 。
今年大师班还请来执导《俄罗斯方舟》的俄罗斯国宝级导演亚历山大·索科洛夫 。 因为对翻译不太满意 , 他很少参加这样的活动 。 经过各处寻找、多方推荐 , 上影节联系到上海外国语大学俄语系原副主任李磊荣 。 活动开始前一周 , 双方进行了1小时的连线测试 。 结束后 , 索科洛夫特地给工作人员发来邮件:“他翻译得很好 , 相信他可以把我的理念很好地传达给观众 。 ”
曾有业内人士赞叹上海国际电影节“为全球电影行业和观众呈现了举办国际电影节的‘上海方案’” , 疫情之下的创新是今年上海各项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得以成功举办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