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吟|“如何悲此曲,坐作白头吟”,诗人秋夜独坐,百般滋味涌上心间

现代社会 , 我们总是忙忙碌碌 , 似乎有着做不完的事情 。 直到生命尽头 , 方才能够恍然大悟:眼前的荣华富贵、功名利禄、爱恨情仇 , 等等的一切 , 都只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 。 那些最后足够回味的 , 却只有常常错过之后的遗憾 。
【白头吟|“如何悲此曲,坐作白头吟”,诗人秋夜独坐,百般滋味涌上心间】《秋夜独坐》
【唐】袁朗
危弦断客心 , 虚弹落惊禽 。
新秋百虑净 , 独夜九愁深 。
枯蓬唯逐吹 , 坠叶不归林 。
如何悲此曲 , 坐作白头吟 。
这首《秋夜独坐》 , 作者袁朗 , 生卒年不详 , 隋唐雍州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 据《旧唐书》本传记载 , 其自幼好学 , 勤奋刻苦 , 尤爱诗文 , 曾作千字诗 , 名传甚广 , 得陈后主召见 , 任职秘书丞 。 陈国灭亡 , 后入隋 , 入唐 , 贞观年间 , 卒于任上 。 《全唐诗》录其诗四首 。
首联“危弦断客心 , 虚弹落惊禽” , 危弦 , 急弦 , 见《文选·张协〈七命〉》:“抚促柱则酸鼻 , 挥危弦则涕流 。 ”急促的琴弦演奏出悲切的乐章 , 使听闻的异乡客黯然失色 , 独自悲伤不已 , 而仅仅传过来的余响 , 就让原本栖息在树上的夜鸟为之震惊 , 扔下几声悲叹 , 拼命扇动着翅膀飞向了高空中夜色深处 。
在这里 , 诗人完美契合于题目之中的“独坐” , 只是更加点明远离家园的背景 , 并以此来加重听闻演奏乐曲之后的浓重氛围 。 基于此 , 或许夜鸟之被惊动 , 既是实景描写 , 也可是模拟闻乐声之人像禽鸟一般感受到莫名的惊心之情绪 。 此种状态中 , 与夜鸟之惊的情感上的互动 , 使旁观者更为真实地体会到诗人的“客心”之惊 。
白头吟|“如何悲此曲,坐作白头吟”,诗人秋夜独坐,百般滋味涌上心间
本文图片

颔联“新秋百虑净 , 独夜九愁深” , 新秋 , 初秋 , 如钱起《和万年成少府寓直》诗:“赤县新秋近 , 文人藻思催 。 ”百虑 , 各种思虑 , 许多想法 , 语见《易·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涂 , 一致而百虑 。 ”九愁 , 形容愁思之多 , 如南朝梁简文帝《喜疾瘳》诗:“逍遥临四注 , 兼持散九愁 。 ”
本联实质上是承接上联而来的 , 既可以理解为实际景象的具体描绘 , 也可以想象为听闻乐曲之后的诸般思绪 。 时近初秋 , 天高气爽 , 令人心胸开阔 , 许多焦虑的想法原本应该被过滤得一干二净的;可是 , 如今身在异乡 , 又恰好一个人独自呆着的夜晚 , 种种哀愁与忧虑难以排遣 , 就像落叶反而愈积愈多起来 。
白头吟|“如何悲此曲,坐作白头吟”,诗人秋夜独坐,百般滋味涌上心间
本文图片

颈联“枯蓬唯逐吹 , 坠叶不归林” , 枯蓬 , 枯干的蓬草 , 枯蓬常常被风吹跑 , 往往随风飘荡 , 因此多被用来比喻人的行踪不定 , 如黄滔《送友人游边》诗:“野烧枯蓬旋 , 沙风匹马冲 。 ”在狂风肆虐的无助境遇之下 , 枯萎的蓬草被风吹得四处奔跑 , 而坠落的树叶也被狂风吹走 , 再也返回不了树林了 。
此处 , 无论是“枯蓬” , 还是“坠叶” , 都瞬间化身为同样漂泊不定的诗人 , 成为诗人复杂情感的代言品 。 此时此刻 , 独处的诗人多像四处飘零的枯蓬 , 无法返回树林的落叶 , 可谓身不由己 , 有家难归 。 事实上 , 这样的飘飞无助的场景 , 更多的可能来自于诗人听闻乐曲之后的想象 , 专门用以照应上联所写的“九愁深”之具体状况 , 形象而生动 。
白头吟|“如何悲此曲,坐作白头吟”,诗人秋夜独坐,百般滋味涌上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