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陈丹青余秋雨显得非常无耻,我对他最后的一点尊敬都消失殆尽了



中国文化$陈丹青余秋雨显得非常无耻,我对他最后的一点尊敬都消失殆尽了
文章插图

在当代文坛,余秋雨也算是占有一席之地的。
他的\"文化散文\"过去开启了一代文风,在中国散文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
不过,他过于锋芒毕露,这导致他名声不好。
陈丹青曾在一档节目中炮轰他:\"余秋雨最愚蠢的是不懂得媒体,他怎么可以不让别人说他呢?\"
那么,他口中的余秋雨到底是怎么样一个人呢?


中国文化$陈丹青余秋雨显得非常无耻,我对他最后的一点尊敬都消失殆尽了
文章插图

余秋雨的散文有着非常浓厚的个人情感,其作品总是充满理想主义色彩,一直以来都得到不少读者的追捧。
客观的说,余秋雨起码开创了一个新的散文文体。
1991年,余秋雨时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年仅四十五岁的他,是国内最年轻的大学校长。
不仅如此,他还出版了很多文学著作,被捧为上海市的写作协会会长。


中国文化$陈丹青余秋雨显得非常无耻,我对他最后的一点尊敬都消失殆尽了
文章插图

令人惊奇的是,他似乎并不想在官位上安享一生,原因很简单,他想去祖国的遍地看看,回归到自然文学当中。
余秋雨前后提交了一共多达22次的辞职报告,结果都被学校领导驳回。
直至第二十三次,他借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才终于让校方忍痛放手。
辞职后,余秋雨选择孤身一人踏上黄土高坡,寻找\"阳关\"遗址。他想去考察当地的民俗文化,更想体验王维当年\"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悲壮。


中国文化$陈丹青余秋雨显得非常无耻,我对他最后的一点尊敬都消失殆尽了
文章插图

让他稍显失望的是,黄土高坡当地的百姓竟然没有人知道\"阳关\"的遗址,直至多方打听后,才了解到所谓的\"阳关\"不过就是沙漠中的一个破土墩子。
尽管与内心期望不符,余秋雨还是毅然带上行李中唯一的破棉袄,在大漠荒外,顶着寒雪,看着路边零散的孤坟,向着\"阳关\"进发。
终于,在经历无数艰险后,他寻到了一座屹立在荒漠中的石碑,上面刻着被风沙打磨的四个大字——\"阳关遗址\"。
这个曾经有过两个国度的地方,早已没了当时的喧闹。如今映入余秋雨眼帘的,只剩黄沙和尸骨,这给他的内心带来极大的震撼。


中国文化$陈丹青余秋雨显得非常无耻,我对他最后的一点尊敬都消失殆尽了
文章插图

为了探索更多的中国文化,他开始在国内各地奔波,亲身考察文明遗迹的印记。
1992年,余秋雨写了一本名为《文化苦旅》的散文集。那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主要记述了他踏遍祖国的旅途中,内心的所感所悟,以及解放心灵的思想过程。
不过,这本书出版的过程并没有那么顺利。


中国文化$陈丹青余秋雨显得非常无耻,我对他最后的一点尊敬都消失殆尽了
文章插图

一开始,接手《文化苦旅》的出版社只是打算把这本书当作旅游手册,甚至强制要求余秋雨删减部分内容。
余秋雨自然不同意这种做法,就想把书稿从出版社拿回来,然而让他错愕的事发生了,出版社在他的手稿上涂抹乱画,拿回来的书稿已经\"满目疮痍\"。
他后来在自述中回忆起这件事时满是心酸:\"稿子我拿回来没法阅读了,我看着自己的辛苦付出,好多次都想把它扔进火炉里一把火烧掉。\"
兴许是老天怜悯,王国伟在听说了这件事后表示同意帮助他出版,这才让《文化苦旅》得以面世。


中国文化$陈丹青余秋雨显得非常无耻,我对他最后的一点尊敬都消失殆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