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一吟#追寻丰子恺先生足迹,听丰一吟回忆父亲的点滴往事

丰一吟#追寻丰子恺先生足迹,听丰一吟回忆父亲的点滴往事
文章插图
丰一吟坐在当年父亲的座位上
丰子恺先生之女,翻译家、画家丰一吟老师,因病于2021年12月11日逝世,享年92岁。
不由想起,多年前自己因长乐邨丰子恺旧居对外开放事宜,与丰一吟老师有所交往,并听她说起父亲的点滴往事……
丰一吟#追寻丰子恺先生足迹,听丰一吟回忆父亲的点滴往事
文章插图
丰子恺先生在作画 新华社资料照片
我对丰子恺先生的认知,随着职业生涯的延伸而慢慢叠加,就像读他笔下的漫画,含蓄温和,先读出三分明丽,然后三分悠远,三分暖意,最后还有一分化于无形却又凝聚其间的惆怅,生命的意义大抵就是这样层层递进。
年少时稍稍读过丰子恺先生的漫画,过眼匆匆只觉别致并无更深体会。真正有专业接触是大约2000年前后,作为小字辈,跟随上海博物馆的前辈同仁前往江浙业务学习,其中一站是桐乡丰子恺纪念馆。那时常常浸染于数千年前的玉器、青铜器和陶器,对近代的人与物颇为疏离。有些简率地浏览了纪念馆中丰子恺先生的生平,倒是记得恰是春夏之交,江南民居恬淡,庭院清朗,先生塑像的笑容不褪,和那日的和风细雨交融在一起;还挑选了一套以先生漫画为主题的书签,小小的景色里有无边的人间烟火,很是经得起长久的回味。
丰一吟#追寻丰子恺先生足迹,听丰一吟回忆父亲的点滴往事
文章插图
丰子恺所绘的12岁时的丰一吟
2006年之后,转至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的博物馆纪念馆管理处工作,对面上的场馆工作接触多了起来。大约是2008年前后吧,地面文物处的老谭热心鼓动我关注有关方面支持丰子恺先生后人将其故居开放的事宜,他们想将位于陕西南路长乐邨里的丰子恺旧居做成对外开放的场馆。
一个阶段颇为频繁地接触后,对丰子恺先生的生平和成就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其后代愿意花重金购回旧居部分楼层,并投资进行展陈运行也深为感动。然而,现实情况是,要将这样一个底楼尚有他人居住、参观极为不便、面积非常有限的旧居,发展成一个名人纪念馆,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在丰子恺家人、友人和市区文化文物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这样一个袖珍型的名人旧居家庭式博物馆终于进入开放状态。
丰一吟#追寻丰子恺先生足迹,听丰一吟回忆父亲的点滴往事
文章插图
丰子恺旧居外景
也在这个过程中,我被邀请参加丰子恺研究会的成立活动。因此得以听到丰一吟女士说起父亲的点滴往事,说起长乐邨内的日月楼是丰子恺先生一生居住最长之地,亦是生命最后的居所。因为二楼向外伸展的部分,既有南窗,又有东窗、西南窗,还带天窗,白天可看日出日落,夜间能观皓月;或许正是这样的自然通透让丰子恺先生吟出了“日月楼里日月长”一句,而国学家马一浮先生则对以“星河界里星河转”作为上联,一双佳句从此伴随丰子恺先生写作、绘画、翻译,笔耕不断……
可惜,在风雨如晦的1975年,丰子恺先生病重倒下。丰一吟女士说,她清楚地记得,当时父亲的情况不好。有一日,她正在日月楼里的书房,无端的,突然,悬挂着的对联,掉下来一联,她上前检视,正是父亲拟的下联:日月楼里日月长……她心中大恸。不久,父亲就去世了。
丰一吟#追寻丰子恺先生足迹,听丰一吟回忆父亲的点滴往事
文章插图
丰一吟在日月楼
【 丰一吟#追寻丰子恺先生足迹,听丰一吟回忆父亲的点滴往事】丰一吟女士的叙述,以貌似波澜不惊但实则暗流涌动的方式触动着我。虽然出于职业,我认为就博物馆设立的条件而言,上海丰子恺旧居还存在着颇多不成熟之处,然而随着对丰子恺先生的了解增多,我愈发认识到如果没有合适的方式让人们去了解和感受这样一位大家,那的确也是非常遗憾的一件事。意外且可喜的是,上海丰子恺旧居对外开放后,吸引了不少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寻访参观。甚至在2010年上海市文物局成立后不久,国家文物局来上海指导工作时,上海丰子恺旧居被列为调研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