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一吟|纪念|回忆小娘姨丰一吟( 二 )


小娘姨对新型电子产品也特别感兴趣 , 新买了照相机、摄像机、扫描仪都要我先浓缩说明书 , 然后手把手教会 , 而小娘姨在我的浓缩版说明书上还要加上很多注释——只有自己看得懂的注释 。 小娘姨很愿意接受新事物 , 二十年前小娘姨七十岁 , 电脑才开始普及 , 小娘姨加入了学习大军 , 跟我和小冰哥哥(表哥宋雪君)学电脑 。 每次我去她家 , 小娘姨已经准备好纸和笔 , 我讲一句她快速记一句 , 不懂的地方一定要搞到彻底明白为止 。 至于潦草的笔记 , 小娘姨表示她会好好整理的 。 小娘姨接受力强 , 一般讲一遍就懂 , 遇到电脑操作问题她立刻来电话 , 一定要当场解决为快 。 小娘姨还学会了双拼输入法 , 她的日记、丰氏语录摘录 , 及《潇洒风神》《我和爸爸丰子恺》《天与我相当厚》 , 都是在电脑上完成的 。 小娘姨是我教电脑最好的“学生” 。
丰一吟|纪念|回忆小娘姨丰一吟
本文图片

丰子恺漫画
丰一吟|纪念|回忆小娘姨丰一吟
本文图片

丰一吟作品
正因为好学 , 做事又特别认真 , 所以小娘姨成就了很多大事情 。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妈妈年已古稀 , 小娘姨也年过花甲 , 为了让外公的文学作品有个系统的展现 , 姐妹俩下决心编一套《丰子恺文集》 。 那个年代 , 没有电脑没有复印机扫描仪 , 更没有互联网 , 检索查找整理资料的难度可想而知 。 她们经常为了一篇文章的写作年代、人物注释或所刊载刊物 , 可以不余遗力地追索到底 。 没有现成的书报她们就自己动手抄写 , 带着面包馒头到图书馆藏书楼坐一天是家常便饭 。 对每一篇文章 , 她们都字字句句认真核对、推敲、揣摩、考证 , 孜孜不倦锲而不舍 。 有一次她俩不当心编错了次序 , 牵一发动全身唉 , 小娘姨几乎绝望 , 对我沮丧地说“我哭也哭得出来”!当时的编辑工作真是辛苦 。 小娘姨在文章里也说过:
我们上图书馆 , 跑藏书楼 , 探亲访友 , 请教前辈 , 还多次发信 , 询核疑点 , 尽一切努力搜求父亲的轶文 。 有时有了线索 , 却找不到发表的报刊;有时有了轶文 , 却又没有写作年代或初载年代 。 为了一篇文章 , 可以追索到天涯海角 , 真是所谓“升天入地求之遍” 。 在复印有困难时 , 我们就动手抄 , 字字句句认真校核 。 遇到纸质差、字迹不清时 , 我们就根据父亲的风格 , 参照上下文 , 仔细揣摩考证 , 力求字句正确 。 为了给某些词句作注释 , 我们曾请教各行各业的人 , 特别是家乡的亲友 。 在众多热心人的帮助下 , 我们才编成了这套文集 。
也就是这样一套高质量的书 , 为二十五年后的《丰子恺全集》出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我和弟弟杨子耘有幸参与编辑《丰子恺全集》 , 在编辑工作中 , 我们除一次次体会到外公的渊博学识外 , 还深深感受到小娘姨和妈妈的勤勉精心、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 上两代人的敬业精神耳濡目染影响了我们一辈子 。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 , 我妈妈年近八十 , 小娘姨也快七十岁了 。 但姐妹俩再接再厉 , 又计划起编撰工程浩大的十六卷本《丰子恺漫画全集》 , 而这在当时 , 光靠两位“手无寸铁”的老妇 , 实在难度大得很 。 和《文集》一样 , 首先是搜集资料 , 这必须动用各方资源 。 搜集到的漫画只能靠复印 , 很多原稿质量很差 , 那时候哪有Photoshop修图软件 , 还需要手工修图 , 有时光一幅图就要修两三遍 , 一次次重复劳动 , 全靠她们的耐心和毅力 。 我妈妈因此背驼了 , 眼睛糟糕到几乎看不见 。 但她们从来不叫过苦 , 还常常以苦为乐 。 对目录的编排她们也动足了脑筋 , 两姐妹凭借丰富的知识和强大的逻辑能力 , 将分类目录编得非常科学 , 尤其书中那些同名漫画 , 她们一一罗列出对比图 , 虽然她们工作量更大 , 但对读者确实直观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