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化唐诗为己作,诗人如何使用比兴之法?

今天看到这样一个问题:“无可奈何花落去 , 似曾相识燕归来”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前言
要说这两句什么意思 , 需要追根溯源 , 看看出处在哪里?
首先这两句诗 , 化用了唐朝诗人郑谷的诗句 。 晏殊化用后 , 因为过于喜爱 , 所以写入例如《浣溪沙》和七律《假中示判官张寺丞王校勘》中 。
前一句抑 , 后一句扬 , 前一句去 , 后一句来 , 前一句失 , 后一句得 。 在抑扬得失之中 , 这首惜春诗 , 反映了作者欢喜哀愁的矛盾心理 。
晏殊|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化唐诗为己作,诗人如何使用比兴之法?
本文图片

一、出处与化用
无可奈何花落去 , 似曾相识燕归来 , 这两句诗化用自《和知己秋日伤怀》:
流水歌声共不回 , 去年天气旧亭台 。
梁尘寂寞燕归去 , 黄蜀葵花一朵开 。
这首七绝的作者是晚唐诗人郑谷 , 其最有名的故事 , 是指点诗僧齐己将“数枝梅”改为“一枝梅” , 因此被称为一字师 。
郑谷这首诗写的是伤秋 , 流水远去 , 歌声只留在记忆中 。 燕子也已经归去 , 唯有一枝葵花寂寞的开放 。
这首诗前三句抑 , 第四句有转折 , 在秋的凋零中 , 还能看到一点点新的气象 。 但是整体是衰飒萧瑟的 。
晏殊|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化唐诗为己作,诗人如何使用比兴之法?
本文图片

二、晏殊浣溪沙
晏殊将郑谷的这四句诗化用 , 归纳成了两句:无可奈何花落去 , 似曾相识燕归来 。 意象相同 , 但是气象不同 , 充满了对于未来的期望 。
关于晏殊的这两句 , 还有一个典故 。 晏殊路过维扬大明寺 , 看到墙壁上有诗 。 于是他令人不要说姓名 , 只把诗一首首读给自己听 , 但是听了半天也没有佳作 。 后来 , 仆从读到这一首:
水调隋宫曲 。 当年亦九成 , 哀音已亡国 。 废沼尚留名 。
仪凤终无迹 。 鸣蛙只废声 。 凄凉不可问 。 落日下芜城 。
晏殊眼前一亮 , 请作者来一起吃饭 。 于是有了这个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故事:
召至同饭 , 又同步游池上 。 时春晚 , 已有落花 , 晏云:每得句书墙壁间 , 或弥年未尝强对;且如“无可奈何花落去” , 至今未能也 。 王应声曰:“似曾相识燕归来 。 ”自此辟置 , 荐馆职 , 逐跻侍从 。 (《诗人玉屑》宋·魏庆之)
这个故事真假不知 , 但是流传甚广 。
后来 , 晏殊将这两句诗写入了自己的作品中 , 一首是诗 , 一首是词 。 最广为人知的是这首惜春词 ,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 。 去年天气旧亭台 。 夕阳西下几时回 。
无可奈何花落去 , 似曾相识燕归来 。 小园香径独徘徊 。
晏殊|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化唐诗为己作,诗人如何使用比兴之法?
本文图片

三、诗语与词语
晏殊将这两句诗 , 即写入了词 , 也写入了诗 。 但是常常有人说 , 诗中不能有词的语言 , 词中不能有诗的语言 。
清朝大词人况周颐则不以为然 , 他在《白玉斋词话》中说到:
昔人谓诗中不可著一词语 , 词中亦不可著一诗语 , 其间界若鸿沟 。 余谓诗中不可作词语 , 信然 。 若词中偶作诗语 , 亦何害其为大雅 。 且如“似曾相识燕归来”等句 , 诗词互见 , 各有佳处 。 彼执一而论者 , 真井蛙之见 。
晏殊这首七律《假中示判官张寺丞王校勘》写到:
元巳清明例未开 , 小园幽径独徘徊 。
春寒不定斑斑雨 , 宿醉难禁滟滟杯 。
无可奈何花落去 , 似曾相识燕归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