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士#古代科举,中了状元是几品官?进士又是几品官?

【 进士#古代科举,中了状元是几品官?进士又是几品官?】古代科举考试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公务员考试,考中的都是国家干部。
很多人认为,古代高中状元之后,肯定是高官任做,前程似锦,但这是一个误区。
状元是对科举考试最高一级考试——殿试第一名的称呼,但状元本身不是一个官职,自然没有品级,需要授官以后,才能确定品级,而状元授官的品级,在不同朝代并不相同。
进士#古代科举,中了状元是几品官?进士又是几品官?
文章插图

唐朝,进士不容易,想做官,还得再考试科举制度虽然发源于隋朝,但当时影响力不大,到了唐朝才开始大行其道。为了打击门阀贵族,唐朝面向普通士族百姓,大开科举之门,使得豪门以外的大量优秀人才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极大影响了唐朝的政治力量构成,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被彻底摧毁。
唐朝科举繁多,以进士科为贵,但凡中了进士,称“进士及第”,仕途前景看好。
不过,唐朝的读书人进士及第后还不能直接做官,必须等待有官职空缺,通过吏部组织的选试(又名释褐试),考试合格后才能授予官职,即便是第一名也不例外。
遗憾的是,唐代的官职空缺并不很多,即便有了空缺,也是僧多粥少,所以难免出现等待空缺或者参加吏部选试不合格的情况。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里当幕僚,受到节度使的器重,再由节度使向朝廷申请,才能得到正式官职。
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授予集贤殿正字,这是一个只有从九品的低级官职,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后来才踏进官场。
进士#古代科举,中了状元是几品官?进士又是几品官?
文章插图

宋朝,大开科举门,进士待遇好,前途似锦宋承唐制,将科举制度进一步发扬光大。宋代崇文抑武,大力提高文官地位,集中体现在科举制度上。
从宋太宗赵光义开始,宋代对科举制度进行大幅改革,一是降低门槛,不管什么阶层,只要没犯过事,都可以参加科举;二是扩招,大规模增加科举录取名额,一次科举录取上千人;二是提高进士待遇,集中体现在进士及第后授官制度上。
太平兴国二年,赵光义继位后第一次开科举,一下子录取了进士、诸科、特奏名等500人,而且规定不用参加考试,就可以直接授官,而且给进士授官时,大幅度提高初次授官的品级。
其中,一、二等为进士及第,授“将作监丞(从六品)、大理评事(正八品),实际职务是“通判诸州”,也就是带着京官的头衔,安排到地方州担任通判,相当于现在的副市长;同出身进士和诸科,授“判司簿尉”,相当于州的中层干部,以及县令、主簿等职务,级别从八品到从九品不等。
也就是说,宋朝进士授官级别最低也是从九品,跟唐朝状元初次授官品级相当。
进士#古代科举,中了状元是几品官?进士又是几品官?
文章插图

明清,科举达到巅峰,进士及第,前途无忧明清是科举的巅峰期,各项制度完全成熟,基本形成了三年一开科的惯例。
明清官场视科举出身为正途,其他方式入仕做官的,被视为是杂流,进士的地位和待遇达到史无前例的地步。排名第一的状元,初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榜眼、探花授编修(正七品),二甲、三甲的其他优秀进士经考试合格,可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三年考核期满后,分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
庶吉士出身的人在明清时期号称“储相”,意思是宰相的储备人选,一入政坛,升迁很快,后来更是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惯例,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人都是庶吉士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