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荆公&王安石一首诗,胡适爱了二十年( 二 )


知世如梦无所求,无所求心普空寂,还似梦中随梦境,成就河沙梦功德。
我们不相信人生是梦,但是许多事是从梦想成功的。人生几十年,做梦的机会很少,我们应该做一番有趣味的,像样的,轰轰烈烈的大梦。
此次讲演一周之后,《新疆日报》上刊发了经过整理之后2000余字的讲演稿,乃是由当年一位在燕大亲聆胡适讲演的听众摘要记录而成。不过,该报特意对此稿加有按语,明确声称:
“这是北大校长胡适先生上月十三日下午在燕京大学的讲演,不是全文,也没经胡先生校正,如有错误,由采访人员负责。”
仅从这份讲演稿内容来考察,与近一年之后胡适的《人生问题》讲演,颇为不同。讲演中,除了开场即引用并讲解了王安石的《梦》,接着还简要列举了自己年轻时做过的“大梦”,即倡举白话文运动与推进新文学运动。随后,又列举了美国康乃尔大学与霍浦金斯大学创办的事迹。这一中一外,两组事例,生动地说明了年轻人不但应当“做梦”,还应当做“像样子的梦”,梦想实现也罢,部分实现也罢,没实现也罢,才不枉几十年的人生旅程。不过,虽然前后两次讲演内容确实有所不同,可在讲演开场或结尾时引用王安石诗句的做法,以及由之引申勉励年轻人“做梦”并努力实现梦想的讲演主旨,还是如出一辙的。
无独有偶,就在笔者寻获此次讲演的《新疆日报》转载报道之后不久,又有幸寻获了此次讲演的《燕大双周刊》首发报道。这份对开八版的这份校内小报,于1947年11月15日印行的第四十八期之上,以“胡适先生来校说梦”为主题,以“梦能决定终身不难实现,希望大家做些像样的梦”为副题,用了一个半版面来刊发胡适的讲演报道,足见当年师生对此次讲演的重视程度。两相对照比较,可知《燕大双周刊》报道中的胡适讲演内容部分,与《新疆日报》转发的内容,完全一致。
岂可不努力做一个轰轰烈烈像个样子的梦
事实上,早在那一场燕大讲演近二十年之前,胡适就已经将王安石的《梦》,写入信札、写上扇面,在笔下提出并呼吁过有志青年同来“做梦”了。
当年,胡适的北大学生储皖峰,于1929年春,应时为上海中国公学校长胡适之聘,赴任该校大学部教授,“因为过于劳碌一点,加之食物不清洁,马上得到肠窒弗司的病症,不得已住到吴淞海滨疗养院”。当时,胡适对其多有探视慰问,还亲致信札以表关切。其中有一通这样写道:
知世如梦无所求,无所求心普空寂。还似梦中随梦境,成就河沙梦功德。
荆公此诗,我最爱诵。知道人生如梦,故无所营求,也无所贪恋。但人生只有这一次做梦的机会,岂可轻易错过?岂可不努力做一个轰轰烈烈痛痛快快的梦?
这一通写于1929年8月27日的胡适信札,约于三年之后,由储氏转录发表于1932年10月22日印行的《国立浙江大学校刊》第108期之上。当时,胡适早已辞职北上,返归北大任教,储氏也已出任浙大讲师,但对恩师的昔日关怀及这一通信札格外珍视,遂署以“推仔”的笔名,以随笔连载的方式,冠之以《琴画室漫录:(四)胡适慰病函》的题目,将之公开发表了出来。
实际上,在致信储氏之前,稍稍往前推三个月时,同年5月间,胡适还曾将这首《梦》写入扇面,题赠给了友人杨吉孚;这张扇面即刻被刊印在了《上海画报》上,成了当年上海文化圈子里的一桩“掌故”。
写完扇面后的胡适,还意犹未尽,又将对这首《梦》的个人理解,抒写了一番。可能是觉得自己钟爱有加的这首诗及其理解,对于解答“人生有何意义”这样的青年人生观问题,有所帮助——胡适又将之收入《人生有何意义(答某君书)》一文中,列为第二章节,重拟题为“为人写扇子的话”,辑入《胡适文存(三集)》,于1930年9月正式出版。其原文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