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联&传承古典文学共性审美,浅谈对联的八种审美观

此联&传承古典文学共性审美,浅谈对联的八种审美观
文章插图

对联的审美是没有固定标准、也不应该有固定标准的。但是对联作为一种文学,那么我们仍然可以从古往今来的大量作品中,梳理出对联审美的一些关键之处。这些审美关键,包含了千百年来传承于古典文学的共性审美,也包含对联文体本身的鲜明特点。
一、文辞之美
杜牧在《答庄充书》中说:“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
可见,无论是立意还是行文,都需要通过文学的语言作为载体。语言的风格固然是多变的,但如果我们寻其共性,会发现文学的语言往往遵循“典雅”二字,大约可以理解为行文有据,庄重、高雅而无浅俗之弊,例如题西湖书院联:
讲艺重名山,与诸君夏屋同栖,岂徒月夕风晨,扫榻湖滨开讲社;
抽帆离宦海,笑太守春婆一梦,赢得棕鞋桐帽,扶筇花外听书声。
此联温醇厚重,顾复初联摇曳曼妙,而行文的节奏张弛有度、不疾不徐更是回味绵长。我们可以发现,典雅的文辞是富于联想、充满张力、拥有沉厚积淀的语言。反之,如果没有形象、没有意蕴,文辞则会苍白、枯燥、乏味。
二、笔调之美
对联在明清才达到创作的繁荣期,因此有机会吸收各种问题的特点。而由于对联自由多变的句式、句法,也使其在吸收了各种文体的特点之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行文笔调。当然,我们仍然可以追根溯源,看看对联与其他文体风格之间的相同和差异。
例一:花神庙联
海棠开后,燕子来时,良辰美景奈何天,芳草地、我醉欲眠,楝花风、尔且慢到;
碧解倾春,黄金买夜,寒食清明都过了,杜鹃道、不如归去,流莺说、少主为佳。
例二:悼亡联
论心曩日,愿与卿鹤算平分,撒手竟归休,仅遗冷萃零膏,续命无汤春去早;
稽首慈云,乞还我鸳盟如旧,慧根应不昧,可忆轻罗小扇,凭肩有约晚凉初。
填词崇尚温婉回环,对联细腻如词者并不多见。得词之神,所谓得形,句子长短变化也如长相思、梅花引一类词牌一般,若将上联或下联单独拿出来,的确类似小令的行文,可谓清雅秀丽,既得其形,兼得其神,其间细腻真挚的情感,颇得词笔神髓。
此联&传承古典文学共性审美,浅谈对联的八种审美观
文章插图

三、立意之美
如果将文辞比作士兵,那么立意就是一副对联的统帅,最起码要做到统领全联,让文字表达不至于零碎、散乱,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努力在新、奇、深等方面下功夫。当然,也没必要为了立意而立意,太刻意的追求某种立意反而会得不偿失,例如:
题岳阳楼联
吕道人太无聊,八百里洞庭,飞过去,飞过来,一个神仙谁在眼;
范秀才亦多事,数十年光景,什么先,什么后,万家忧乐独关心
岳阳楼对联每每不离“忧乐”二字,所以反其意而行之的作品就让人耳目一新,吕洞宾和范仲淹都成了作者的游戏文章,而全联也能一气直下,毫无牵强之处。
四、情感之美
吴恭亨说:“凡流连风景语,最忌无寄托、无注射,兀然空作一摄影器。”这个说法虽然未免过于绝对,但是很多对联写得像导游辞、广告语、人物传记一般,没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总不是一件好事。情感的寄托有其分寸和法度,并非一味倾泻就是佳作。例如:题龙山顶联:
西川以此地为雄,勒马问河山,谁汉谁唐,抛散古今无限泪;
东望觉吾乡不远,持螯念亲故,我歌我哭,思量高山有情天。
龙山顶寄托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对景物本身着笔不多,更多是挖掘、叩问自己的内容,尤其是“谁汉谁唐”“我歌我哭”两处,情感极其浓烈而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