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武@【逝者】孙逊先生对我的三个叮嘱 | 朱振武( 二 )


果然,他又开口了。“振武啊,我再叮嘱你一句话:有了名,就一定要珍惜这个名!”这句话,我当时像是头上被浇了一桶冷水,但随后更觉得是醍醐灌顶,振聋发聩。打那以后,我尽量减少抛头露面,尽量减少曝光,同时更加减少俗务、琐务和杂务,把心思主要放在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上。
“三年磨一剑,远胜一年磨十剑”
随后的十来年里,我出版了一些学术著作,发表了不少学术论文,在报纸上也发表了几十篇时评,做了不少讲座,开了不少会议。2016年3月,我来到上海师大工作,主抓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家重点学科,当然要第一时间拜访孙先生。
“振武啊,欢迎你!你终于回来了!”孙先生模样和神态一点都没变。他利落地从座位上站起身,转过办公桌来和我握手。这是孙先生第一次和我握手,我受宠若惊,赶忙驱步向前,双手握住孙先生伸过来的那只温暖的大手。他始终处在高光之中,我始终觉得须仰视才能见到他。我特别喜欢听他讲话,那种睿智、深邃但又接地气的话。果然,孙先生又开口了。
“振武啊,这些年你成绩不小,做得很好。相信你在今后的工作中会做得更好。但我还要送给你一句话:三年磨一剑,远胜一年磨十剑。”我从小就听父亲说,周瑜一步三计,不如孔明三步一计,老虎一窝生几个,远胜老鼠一窝生十几个。孙先生的话总是这么及时,总是能点到穴位,恰到好处,切中肯綮。的确,量多固然重要,但不能简单地以量取胜,简单的量的积累并不能实现质的飞跃。这也是现在学界的共识。孙先生的话是这些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振武@【逝者】孙逊先生对我的三个叮嘱 | 朱振武
文章插图

2018年4月,本文作者和孙逊先生在上海师大举办的中国文学西传会议上
2018年12月,那是个初冬,我又一次约见孙先生,想请他帮我看一下我的国家重大项目选题推荐书。孙先生接过推荐书,嘴上评点着,手上修改着。我站在他身旁,拿出手机不停地记录着。孙先生说着说着,突然哮喘起来。这时我才意识到孙先生身体已经不适有一段时间了。但万没想到那是我最后一次聆听他的教诲,最后一次与他见面!
作为学者,孙先生对后学的提携和帮助,对人才的培养和爱惜,是学界公认的,我和众多后学更是感同身受。孙先生就像他的名字“逊”和他的微信名“逊志时敏”(典出《尚书·说命下》:“惟学逊志,务时敏,厥修乃来。”),谦抑而又敏达,“逊其志如有所不能;敏于学如有所不及”,总是虚以受人,勤以励己。孙先生留给我们的遗产很多,其中一个启示,就是作为学者,我们应该像他那样,大气谦和,博观约取,与人为善,造福一方,同时也要奖掖后学,把学术薪火传承下去!
振武@【逝者】孙逊先生对我的三个叮嘱 | 朱振武
文章插图

2020年1月,孙逊先生出院之后在无锡等地休养
在我心中,孙先生一直没走,那个高大、潇洒、乐观、豁达的笑吟吟的智慧老人和敦厚长者一直就在我们身边,一直陪伴着我们学习、工作、生活和进步。

作者:朱振武
编辑:钱雨彤
责任编辑:舒 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