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圆桌|波普艺术是否仍在影响当下

从美国钢铁之城匹兹堡的孤独男孩,到流连于纽约名利场的艺术明星,安迪·沃霍尔的名字与“波普艺术”相伴,那么上个世纪的波普艺术风格,究竟是停留在过去成为艺术史中的一个章节,还是在持续不断地在当下依然发挥着影响?如果我们用当代的问题去询问它的回答,它会有效地做出回应吗?
波普|圆桌|波普艺术是否仍在影响当下
文章图片
“成为安迪·沃霍尔”《神话系列》,展览现场,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波普|圆桌|波普艺术是否仍在影响当下
文章图片
“大波普:生活与思想的越野”对话现场
中国波普与波普中国
波普|圆桌|波普艺术是否仍在影响当下
文章图片
艺术家王广义作为当事人,对“中国政治波普”或许最有发言权 。然而他的叙述却揭示了一个艺术史当中非常重要的现象 。“艺术家工作时候,他甚至不大清楚自己做的这件事情是什么或者意味着什么 。”实际上,“中国政治波普”这一命名的提出,来自于艺术批评家栗宪庭 。王广义认为,艺术家无立场,作品才有阐释的空间 。“我如果有立场的话,那么我做的东西就是可疑的;我无立场的话,那你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这种自由让波普在当下仍能存在想象的空间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袁新则提到了看待波普需要避免的一种时代倒置的错误 。流行文化对艺术家来说是一种媒介,他们用以理解和表达这个社会 。我们现在或许认为消费主义是负面的、需要批判的,但在那个时代,大工业生产下的消费繁荣恰恰是那个时代先进的东西,而不是落后的东西 。它“代表了那个时代发展的方向,甚至就是未来社会人们心中美好的世界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波普艺术呼应了工业消费社会的发展 。它试图用艺术的方式去表达出这么一个时代 。”
波普|圆桌|波普艺术是否仍在影响当下
文章图片
安迪·沃霍尔设计的邦威特百货香水橱窗展示
辩证的波普
第二场对话从安迪·沃霍尔译者寇淮禹关于波普“民主性”的演讲中展开,延续了对波普“大众性”的讨论 。寇淮禹认为,沃霍尔童年的家境及身体情况,让他觉得与周围的人群格格不入,但他却离美国大众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并不遥远 。他们可以吃同样的巧克力,听着同样的故事 。在这里,沃霍尔找到了属于他自己的位置,而同时这也是其他美国人的世界 。这或许是沃霍尔用批量化生产的商品和流行文化偶像来进行他的艺术创作的原因之一 。
波普|圆桌|波普艺术是否仍在影响当下
文章图片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张献民从影像展的角度来进行来说明 。展览中的影像,比如“成为安迪·沃霍尔”展厅里的放映,就比剧院里的放映更加“波普”,剧院的放映带有一种强制性,观众进来需要看完全程才能得到完整的体验 。而在展厅里,观众可以任意决定观看的时长 。在策展方面,展厅将剧院中对时间、对播放顺序的线性安排,转置成为空间的安排,从而让观看两分钟的人,与观看两个小时的人达到平等的效果 。由此在传播环境上,波普影像形成了一种时间平等的概念 。关于沃霍尔的影像,张献民还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解释:在古典艺术的时代,我们留下来的只是艺术家的对象,是创作的结果,但安迪沃霍尔呈现的是作者的视角 。他通过对对象长时间而毫无目的的拍摄,开创性遮蔽掉了创作的结果,而把创作过程完整呈现出来,这个是《试镜》系列等影像的意义 。